昨日下午,一位家长专程前来与我面谈,向我诉说了孩子在家中的诸多变化。
据孩子母亲讲述,往昔孩子归家后,总会主动和父母分享学校里的种种琐事,父母能从她的日常交流中感知她的喜怒哀乐,清晰了解她的关注点与生活状态,从而给予适宜的引导。
然而,近几周来,孩子回家后老是喜欢把自己关进房间,既不玩游戏,也只是一味发呆。即便父母主动提及她先前感兴趣的话题,她也仅是点头或摇头,不再主动谈论学校生活,更不愿分享自己的日常,亲子间的交流变得枯燥乏味,这令父母无计可施。
对于这个孩子,我其实一直颇为关注。
她刚踏入初中时,原本纯真善良,虽说成绩欠佳,可表现还算良好。但自从渴望友谊与认可的她结识了几个表现不太理想的朋友后,便慢慢发生了改变。
在此过程中,我时常与她交流,她本人起初也明确表示不认可这几个朋友的行事方式,想要脱离。于是我帮她做了一系列的调整,并与她父母进行了沟通,然而父母似乎并未上心,尤其是在周末和寒暑假,孩子经常通过手机与那几个朋友相约玩耍,结果她不但未能及时抽身,反而在不良同伴的影响下,越陷越深。
如今,她已然成为那几个不良孩子中的一员,只是其本性中的积极向上,让她在这样的生活里找不到信心与乐趣,而同伴所谓的 “友谊” 又使性格软弱的她难以摆脱,这两种情绪的相互纠缠,致使她对任何事情都丧失了兴趣,且找不到出路。
那么,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究竟该如何挽救?这成了家长们深感困扰的难题。
从心理学的深度剖析来看,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深处极度渴求被认同和接纳,在这一特殊时期,对归属感的需求尤为迫切。然而,这个孩子却在不良同伴那里获取了一种所谓的归属感。正如她自己所言:一旦出了状况,特别是有同学说了难听的话,那几个同伴会为她撑腰。
但必须明确指出的是,这种归属感是极为不健康的。
一方面,她潜意识里明白这种不良的归属关系对自身成长有害,内心渴望摆脱。另一方面,又担忧脱离这个群体后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处境,害怕失去仅有的 “伙伴”,进而产生强烈的社交恐惧。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相互交织、彼此拉扯,使得孩子仿佛陷入了痛苦的深渊,难以挣脱。
所以,家长要理解孩子的这种纠结与挣扎。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动,但认知和判断能力尚不成熟。他们在追求归属感的过程中,容易走入歧途。家长需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与支持,助力他们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交观念,让孩子知晓真正的归属感源自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而非不良群体。唯有如此,孩子方能逐渐摆脱这种痛苦的困境,迈向阳光与健康。
其次,家长们要清楚地意识到,想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彻底摆脱当下这种不良状态,几乎是无法达成的。故而,要循序渐进,逐步减少孩子与不良同伴相处的时间以及玩乐的时间。
在假期当中,家长尤其要增多对孩子的陪伴。可以一同规划饶有趣味且富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家庭旅行、户外运动或者共同参与一些兴趣培养课程。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家庭陪伴带来的快乐与满足。同时,也能在不经意间减少孩子与不良同伴接触的机会,从而逐步帮助孩子脱离这个不良关系的怪圈,引领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成长之路。
在协助孩子摆脱不良友谊的进程中,父母务必要有足够的耐心。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相对敏感且多变,这期间可能会出现反复的情形。当孩子出现暂时的退步或者犹豫时,家长要耐心等候,切勿急于批评指责。要理解孩子内心的挣扎与纠结,用温暖和关爱为他们赋予力量,让孩子明白父母会始终陪伴和支持他们,帮助他们坚定摆脱不良关系的决心。
在孩子的成长路途上,总会遭遇一些挫折和困境,父母和孩子自身都需要具备充足的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困难,走出阴霾。尤其孩子要尝试去发掘自己的兴趣和优点,全力发展它们,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和出色。同时,也要学会正确地挑选朋友,与那些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人相处,如此一来,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健康和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