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 第五章:两个基本点之爱国贼
艺凡:接前文,前文咱们提到有个士,爱国而不爱家君。
易中天:对,那个人叫南蒯(kuǎi)。他背叛了他的家君季孙大夫、支持鲁国国君。然后费邑人把他赶跑了。
艺凡:南蒯后来去哪了?
易中天:去了齐国。
艺凡:到齐国之后,他的日子好过了吗?
易中天:也不好过。一次南蒯和齐景公吃饭的时候,齐景公说,你是个叛徒。
艺凡:南蒯的反应是啥呢?
易中天:南蒯说,微臣岂敢叛乱,不过想强大公室而已。这可是爱国呀!
艺凡:爱国怎么成了叛徒呢?
易中天:爱国无罪,但他没有资格。诸侯爱国是对的,因为他们是国君,大夫爱国也对,因为他们是国人,但家臣爱国,就是有罪的。
艺凡:什么罪呢?
易中天:僭(jiàn)越。也就是通房大丫头把自己当成了大老婆。
艺凡:用今天的思想看,那就是搞笑。
易中天:封建是一种秩序。它确定的君臣关系和效忠对象,也是有层级的。
艺凡:怎么说呢?
易中天:从上到下,天子之臣是诸侯,诸侯之臣是大夫,大夫之臣是士(家臣)。从下到上,家臣忠于大夫,大夫忠于诸侯,诸侯忠于天子。因此诸侯可以“爱天下”,大夫可以“爱国”,家臣则只能“爱家”。这就叫“礼”,也才叫“忠”。越级非礼而爱国,就是“爱国贼”。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艺凡:这么说来,齐景公这是口头上说你的叛徒,算是轻的了?
易中天:对,齐景公算是客气的了。
艺凡:费邑的邑人,为什么可以反对他们的总管南蒯,越级忠于季孙氏?
易中天:不越级的,这里面有个概念,因为按照邦国制度,天下只有一个,封区只有两级。封到采邑,就不再分封。家臣不是“君主”,只是大夫派出的代理人。邑人也不是家臣的臣,而是大夫的臣,即“家人”。他们的道德义务,是“忠君爱家”,不是“忠君爱国”。
艺凡:礼,只认秩序,不管是非。
易中天:依照这个“忠君原则”,诸侯如果对抗天子,大夫就应该跟着对抗;大夫如果反叛诸侯,家臣也会跟着反了。周的灭亡,就因为此。
艺凡:讲得清的,也只有秩序了。
易中天:秩序贯穿着邦国制度。井田是经济秩序,宗法是社会秩序,封建是政治秩序。这就一要“明差异”,二要“定等级”。井田制区分“公私”,于是有公田、私田;宗法制区分“嫡庶”,于是有嫡子、庶子;封建制区分“君臣”,于是有人、有民。人是贵族,民是平民和奴隶。这是“阶级”,三等。天子是超级贵族,诸侯是高级贵族,大夫是中级贵族,士是低级贵族。这是“等级”,四等。此外还有公侯伯子男,是诸侯的“爵级”,五等。
艺凡:秩序即等级呀。
易中天:它就像井田一样形成序列,叫“井然有序”;就像阡陌一样条理分明,叫“井井有条”。
艺凡:这么说来,等级分明的周社会,就是一块“井田”;秩序井然的周制度,则是一口“井”。
易中天:对,这口井就叫做,伦理治国。
艺凡:何为伦理治国呢?
易中天:且听下回分解,好大一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