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孩子心理动机的老师,才能为孩子开启光明之路。《教师:挑战》这本书买来后一直没有机会认真拜读,最近终于静下心来,捧起这本书,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细细品读才发现,书里讲的都是与教师日常教学紧密联系的道理与日常案例。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有的只是朴实的语言以及直入主题的真实记录,让我身临其境地在这些教学理论及实践中观察体会,沉浸其中。《教师:挑战》中作者从心理学角度阐述问题背后的原因,为我今后的班级管理指出了方法和方向。
在阅读中,我明白了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教书”在今天再也收不到预期效果了,许多学生不肯学习。常常让老师感到教学存在障碍,从而寻求家长的配合,甚至寻求校长的帮助,然而这些都起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效果。
书中第一章讲到教师的角色中就说到,如果老师不花时间理解孩子并改变孩子的错误目的,那么她就得花更多时间去应对那些引起麻烦的学生,而且很难走进他们的世界,对他们产生影响。孩子现在的行为模式是他从过去到现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连接他的过去与他的未来的纽带,这个“现在”只是他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构成了孩子教育的全部。短短几章已使我陷入沉思,书的封底赫然写着一段话:“没有一个孩子是完美无缺的,他们在教室里表现出焦躁不安,不服管教,喜欢挑.....老师必须掌握新的教育技巧,采取合适的方法解决课堂上的新挑战和新问题,以帮助孩子调整,传递科学知识。这就是需要老师完成思想转变,接受心理学培训,在课堂上运用心里动力学和群体动力学的知识,鼓励孩子们相互合作,承担责任,改善课堂的分为,从而向所有孩子敞开光明之路,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这让我想到了班级的特殊孩子--张某。一个上课不听讲,却异常热爱阅读;屁股一刻也不能坐在椅子上,却在读书时忘我陶醉:一个心里充满正义感,却会时不时挑逗同学给他们来一拳的特殊男孩。他的所有异常行为在我接班为班主任时觉得不可思议,揪其问题背后的原因, 我想这些行为和他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
和男孩妈妈有过多次超过一小时的长谈:男孩父母因工作性质,长期不在身边,和孩子几乎没有交集,男孩由爷爷奶奶照顾,同时节节奶奶还要帮忙带男孩姑姑李的孩子(男孩,比张某大),而男孩爷爷奶奶更偏疼姑姑家的大外孙,张某在学龄前直到上小学这段时间,始终处于这种家庭氛围中。张某在上小学后出现现在的各种行为,都是过去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发展到现在的必然结果。
每个孩子都想得到别人的关注,想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强大,只是张某采取了做与众不同的孩子,做上课不听话的孩子,做小霸王的方式寻找存在感。如果我们只是看表象,只是看孩子行为的后果,而没有分析、找到原因,那我们的孩子还会继续“犯错误”,因为他只是想要引起你的关注。做父母的需要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庆幸的是经过和孩子妈妈的多次长谈,家长充分认识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到问题,解决问题。
读了这本书,使我深深感受到教师职业的使命之伟大,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专业成长来丰富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育技能,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