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后面宽宽的河,渐渐地越来越窄,从前清澈如泉水,如今却渐渐成了垃圾堆积地。会不会有一天,我们再回去时,大河成小溪,泉水干涸成泥土?如同儿时的记忆一起,消失殆尽。趁着记忆还清晰,爱还在,岁月还善待我们,唯愿岁月可回首,皆与家人共白头。
六月,毕业季,哭着笑着的高中生涯结束。我们笑着扔掉写不完的习题本,哭着拥抱不舍的情谊。
九月,入学季,喊着唱着的大学生活开始。父母笑着打包整不完的行礼箱,哭着拥抱远行的背影。
从此以后,父母和我们,将以爱的目的分离,以泪的方式相聚。
那年,深夜搭乘大巴去往县城,母亲在门口送别,千叮咛万嘱咐,然后再从县城第一次与父亲坐绿皮火车,出发去往未知的城市和学校。依稀记得第一次坐公交车,上车后两个人不知道需要投币,傻傻的等着司机喊我们;也记得我们拿着通知书到学校里报道,当天晚上我们在学校的宾馆住下,父亲说第一次住这么好的宾馆;再然后父亲在学校边上的银行为我办了人生中的第一张银行卡,往后的几年里,哥哥都是把生活费打入这个帐号。
其它,这也不是第一次远离家。
老家离县城很远,那时的交通非常不便,于是读高中开始便是一个月回一次家,但那时打心里知道学校也就是在离父母不远的地方。但这一次,真正到了城市里,开始看红尘繁华都市,一切充满了新鲜感。我是家里唯一一个来到大城市里读书的人,那时候家人想着的都只是如何把债务还清,将生活过殷实,想着女孩子读了书,未来的生活总不用在农村和他们一样吃苦。
学生时代,还未真正开始体会到远方对家会是如何的思念泛滥。
大多数同学都是每周用固定电话打一次电话回家,男生们却许多都是钱没了,父母便接到了电话,然后银行帐上便有了生活费。放寒暑家回家,时间久了,每日看父母酷暑寒冷都在外辛苦农作,外债高筑时,很沮丧也很恐惧,内心竟然是盼望早日开学去到城市里,逃离这样的一切。殊不知父母亲人都是怎么样的付出和隐忍,假装一切都很好。
当我们渐渐长大,开始体会到别离的滋味。
在外生病时,电话那端母亲的声音响起,立刻泣不成声。感情受挫时,依旧是母亲一句在那个城市不开心就回家吧。工作受挫时,电话那端是父亲的鼓励和敦敦教诲。再离开家时,车子还未开远,眼泪早已泪湿脸庞。
会时常梦到家后面的那条河。
儿时,母亲带着我在河里洗衣服,河水清澈,鱼虾成群,夏日的早晨河水冰凉冰凉的,那属于我们的记忆。而今,每一年回家,河宽都减窄一点,街上的房子也越来越多,住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河两岸堆积了很多垃圾,鱼虾也都消失了。
这些都属于农村孩子的记忆,有一个与我差不多大的同事,他也成长于农村,笔下也尽是诉说不完的回忆和纯真。偶尔与朋友聊天,究竟是什么样的梦想值得远赴它乡?答案千奇百怪。
又是一年即将开学季,多少父母送别孩子后独自惆怅的背影。
不同年代的孩子对于离别的定义似乎也不一样,70年代的人别离大多是为了生活,80年代的别离大多是为了理想,90年代的别离呢?还有未来00年代的别离又会是为了什么?
当我们一个人在孤岛一样的城市里,固守自己的城池,不肯敞开分豪,只有24小时的移动信号不断在城市上空自由穿梭。我们面无表情搭上公交,乘坐地铁,那些藏在文字背后的更表情有自己知道。家乡的印象还有几何深?是那个日渐苍老的背影?还是那片稻田那条小河?还是那间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