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才之士,降临大唐
宪宗元和七年(812年)获嘉县,大诗人李商隐诞生。其父李嗣李县令,在朝政下班回到家后,只听闻丫头“恭喜老爷!恭喜老爷!恭喜老爷!是公子!是公子!”李县令心中大悦,家族香火在他这一代总算得以传承。在叔父李逸的赐名下,商隐拟字为“义山”,寓意义重于山,今后能成为情深义重的有德之士。
在母爱父疼和姐姐们的爱护下,咱们大诗人李商隐茁壮健康的成长着,小小年纪就表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姐姐教他什么,他很快就能学下来,而且能够流利地背诵下来。
春去冬来,四时更替。长到少年时期的商隐失去了父亲的爱,父亲得病久治不愈,从此丢下了孤儿寡母。刚刚十岁的商隐在父亲的离世后就担负起了家的责任,授徒为业的叔父——李逸叔父,是位学问渊博、淡于名利、品行高尚之人,在商隐父亲的离世后,给予商隐一家莫大的帮助。李逸叔叔在看到商隐写的字后,虽有些稚嫩,但却十分工整秀丽,在叔父的建议下,商隐通过替人抄写一些文字材料,增加收入,补贴家用生活开支。李逸叔父见商隐是位可塑之才,让商隐上午去自己家上课,直接跟班读书。 勤奋好学再加上拥有过人天赋的商隐,字迹越来越秀丽圆熟,遒劲老道,学业日益精进。眼看为父守丧期限将满,母亲年迈,家中兄弟姐妹渐长,在家乡一直守着也不是办法,且家用开支越来越大,商隐急需谋一个仕途之职,早日撑起门户。
二、步入社会,谋生谋职
在本家亲戚李让山的引领下,商隐来到了繁华东都——洛阳。洛阳城是仅此于长安城的又一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是一座繁华且文化氛围浓重之城,因为这里聚集了全国许多著名的诗人、画家和各色艺人,或谋求入仕的,或交流学艺的。都是许多政界大官居住的地方,这里配有“分司”这一行政机构,是用来安置朝廷中的闲散大臣的。商隐来至洛阳依旧通过拥书贩舂维持生计,也就是这样一个名人集萃之地,结识了忘年之交白老,时任苏州太守的白居易和视自己如亲儿子般的恩师令狐楚。在人生与仕途这条路上,恩师令狐楚给予商隐物质与精神的支撑。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据兵叛乱,讨伐战争历时两年才得以初步平定,为避免战火复起,稳定新收失地的局势,朝廷特派出素以稳重著称的大臣令狐楚前往。商隐深得恩师喜欢,在恩师的提携栽培下,今体诗文已学成,恩师也为他谋得幕僚一职,此后,令狐楚将军身旁多了一位身穿白衣的青年公子。
三、仕途坎坷,屡试屡败
转眼到了,商隐该是成家立业之年。商隐岂有不急之理,急于考取功名,好安家落户。看着好兄弟令狐綯在新科进士上,榜文有名,更是觉得自己如同“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描写那般,只能羡慕。在官场黑暗的年代,岂是文笔卓越者就可进士的,没有高官显贵的推荐,李商隐在初次科考以失败告终,主考官不是自己所拜见过的萧瀚,而是另一位考官贾䟱,落榜后的商隐暗自鼓励自己“没关系,明年再考,反正自己年轻”。在积极备考一年后的商隐满怀信心参加大和六年(832年)科考,主考官还是去年的贾 䟱,商隐再次落榜,这次打击比前次更大,但是商隐还是自我鼓舞“当年韩退之考进士,不也是三科不第吗”
落第归来,商隐苦刻攻读半年后,在恩师令狐楚的排下,与令狐绪同往进京应试。大和七年(833年)的主考官依旧还是贾踈,商隐又一次落榜,然与自己同往赴考的七兄都已进士及第,此次落榜打击对商隐更大了。商隐思及八郎令狐綯话“没有权贵推荐,要考上进士比登天还难”,心中一阵闷憋,文章千般好,不如权要一纸书,想着想着把自己用来“行卷”的诗文统统拿出,撕成碎片,用火烧了,以解失意之苦。
令狐楚被调职回朝任检校右仆射,太原幕府解散,已无法安排商隐这个白衣人职务。几番周折,商隐投奔华州刺史崔戎,按姓氏排行,崔戎是李逸叔父表弟,对商隐这位贤侄赏识与喜爱更是不在话下。大和八年,崔戎为商隐取得“乡贡”资格,即可进京参考,手续齐备。人脉关系也已为商隐打通,这年主考官不是贾踈,而是崔戎幕府判官李潘哥哥李汉,故此次进第机会甚大。然而好运与商隐插肩而过,眼见考期将至,因商隐为崔戎连夜写状表,劳累过度加考前综合症,生病倒下难以参考,错失良机。
在沉寂了五年以后,开成二年二月二十四日,是商隐一生中最值得庆贺的日子,终于及第,榜文有名。
四、情路漫漫,终得一人
初恋总是美好而又难有结果的,柳枝姑娘是一位识文断字,喜欢音乐,兼擅诗画之俏女子,在本家表哥李让山介绍下,才子佳人就这样互相认识了。郎有情妾有意,无奈商隐当时年少尚不成熟,一心想着考取功名后,方️再八抬轿迎娶佳人。可惜佳人经不起等待,被强嫁于他人。商隐得知心爱的姑娘已嫁他人为妇,伤心不已,大病一场。好在还有母亲在伴,家人亲友宽心问候。
人生没有因为一次情场失意或仕途失意,就停止前进,一切都还在往前延伸着。
几次未能及第之打击,让商隐心灰意懒,无心求举入仕。何不暂且抛开功名之念想,寻一方仙境之地栖息片刻。遂商隐和同是考场失意的伴友刘从政前往那个叫“玉阳关”的地方修道学仙,开始了“学仙”生活。在这个美得犹如桃花境般的地方,商隐对灵都观中修道公主身边的陪同道姑华阳动了心,不久商隐再次恋爱了,幸福来得这样真切美好。相聚时光总是短暂的,离别的日子又是漫长的,大诗人李商隐在这时挥笔写下了名流千古的诗句: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当美好的爱情还沉浸在耳鬓厮磨,你浓我浓之时,商隐又再次失恋了,华阳陪同公主起驾回了宫廷,斯人已去,情不得果。商隐心中好不是滋味,但又别无办法。再继续待在玉阳关,只会徒增伤感。
回去家中,疗养一个月后,商隐继续开始谋划前途之业。在开成二年总算得取名第,也该如母亲劝说那般是时候成家了,在新识友人韩瞻的介绍下,商隐认识了韩瞻未婚妻的小妹王幼娘。初次相识,商隐一见钟情,钟情于幼娘白皙脸庞泛起的那抹朝霞,内心如小鹿乱撞般激烈跳动,涌动起一种感觉:这个人将是我的妻子,她将与我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余下人生旅途。
开成三年(838年)的春天,商隐27岁,王小姐18岁,一对壁人,在月老双亲见证下成婚。十指紧扣,便是良辰;佳人在伴,便是美景,在一片袅袅升起的氤氲香气中,冉冉红烛打在墙上,小夫妻俩紧紧依偎……
五、余生很长,还好有你
虽已及第,可没有分配工作。商隐新婚不久就又去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离别在即新婚夫妇自是难舍难分。商隐满怀信心顺利参加了考试,发挥极佳,十日之后,已从内部得知成绩为优等,眼看成功在望,可到吏部正式公布博学宏词科榜文时候,却没有李商隐这个名字,商隐如被闷打一棍,百思不得其解,为何榜上无名?莫非八哥令狐綯因为给自己介绍对象而自己没同意,又婚于王氏?商隐思来想去找不到落榜的原因,又纳闷又沮丧,好在数日后,收到爱妻的信,心中得以宽慰。经过几天慢慢访查,商隐已知晓八九,自己此次能中第虽是八哥令狐綯出面推荐,商隐也心存感激,断不敢忘,况自己能有今日学识也承蒙恩师一手栽培,自己娶了王茂元之女,纯是婚姻方面缘分,绝无拉帮结伙,搞什么牛李党争,而自己娶谁家之女有什么关系,又何况自己老丈人好像并无什么党,商隐越想越委屈,忆起和八哥令狐綯、七哥令狐绪曾经同窗共读时的幸福温馨时更痛苦不堪。
商隐也只得回去家中再令做打算,夫妻俩许久未见,幼娘见丈夫变瘦了心疼而又愧疚,噙着泪花“义山,是不是由于娶我的缘故你才被黜落”,商隐不想让爱妻担忧,赶忙应道只是自己文章不好,自己落榜和夫人没有关系。都说小别胜新婚,一夜温情缱绻,夫妻俩十几天紧绷的心弦彻底松弛。商隐找了个清静的地方,和爱妻一起度过了一些时日,此次出游散心,有爱妻陪伴,有美景同行,商隐心情稍微有好转,让忧伤破碎的心得以了休整。
开春四年(839年)春节过后,商隐恋恋不舍告别了爱妻,再次赴京参加吏部拔萃考试,他不甘心当一辈子幕僚。只要拔萃科能通过,由吏部拟官(即分配工作)就可以。此次吏部选萃考试,商隐顺利通过,被任命为秘书省的校书郎,乃正九品上层的官,这一年商隐29岁。
生活在光阴里舒展,爱情在琐碎里痉挛。商隐忙于奔波生计,奔赴各处任职,与妻子幼娘分分合合,虽聚少离多,但夫妻俩依旧恩爱如初。春末夏初,妻子幼娘为商隐诞下个小胖崽子“衮师”,为纪念与白居易的忘年交,给儿子取下乳名“白老”,好不易在家中待上些时日,商隐又再次踏上任职的路途,妻子幼娘再次面对与丈夫的别离,难免泣涕淋淋,气噎喉堵,也只一语:一路保重,到那里多来信。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怎样的雨夜?怎样的思念?漫漫长夜,多想此刻就伴于妻儿身边,然好男儿志在四方,当以仕途前程为重!
一朝仕途未报,何以轻心?也想朝夕常伴左右,携手共游花木丛林。分别的苦楚,爱妻我何曾不深有同感?
商隐又一次与妻儿别离,前往徐州入幕,一年多的时间里,商隐游览了不少名胜古迹,写下了一些咏史怀古的诗篇。在这一年中,商隐性情很开朗,建功立业的欲望又一次高涨“旧山万仞青霞外,望见扶桑出东海。爱君忧国去未能,白道青松了然在”。可惜商隐总是与机遇错位,好不容易被徐州府主卢弘器重、信任,又偏遇府主患疾不愈,命归黄泉。商隐仕途之灯塔刚刚亮起又消失黯淡,只得回去家中。在信里得知这一年妻子又为自己添一小女,商隐略感欣慰。
归家心切,商隐快马加鞭,直奔长安城。可是这一次妻子幼娘没有出来迎接,商隐推开内室的门,眼前一副惨淡景象。正值初夏时节,妻子捂着一床厚厚棉被躺着。面容憔悴,脸色苍白,头发散乱,眼窝深陷,目光呆滞,颧骨突出,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与神韵。我的妻,为何信上你只字未提病情?只报平安。
幼娘不想让丈夫担忧,其实疾病因产后身体虚弱,又恢复不好,故病情加重。思君之苦,幼娘在无穷无尽地等待丈夫归家日子中耗去大量心血。
见是丈夫归来,一把紧紧搂住商隐脖子,一诉衷肠,泪水决堤。商隐见妻子病重至如此,也流下了眼泪,赶忙请来医术高明的郎中为爱妻治病,几服汤药下去,妻子这才稍有好转。
病根难除,时好时坏。商隐寸步不敢再离,紧伴俩侧,妻子病情从未真正恢复健康,病况日益恶化。正值30,如花似玉的妙龄,终是未能渡过难关。
看着爱妻在自己怀里永远沉睡下去,商隐轻轻抚摩着她的柔发和美丽面颊,心如刀绞,泪如雨下,往事一幕幕浮现脑际中。
我的爱妻,你怎么可以先我一步,前边的路那么黑,你要小心,棺内土中,你还发热吗?还有疾病缠绕吗?我已决心不离你,可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知道我现在的心吗?商隐撕心裂肺一般,只感到胸口隐隐作痛。
六、一弦一柱,庄生晓梦
妻子幼娘不在的日子,商隐是这样的难过、悲伤,无论看到什么都与自己和幼娘联系起来。看到成双成对的小鸟,他嫉妒;看到狐飞的鸿雁,他可怜同情。
可是人生还得继续,商隐接到了剑南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派人送来的聘书,请他去做掌书记,问他是否愿意,又一次面临做京官还是入幕的抉择。最终毅然抛下一对小儿女,由幼娘的姐姐他们夫妻俩代为抚育两个孩子,只身远赴东川任职。
由于离开了长安,离开了朝廷中那尔虞我诈,处处陷阱机关的官场,离开了触目伤感的故宅,又受到上司柳仲郢的器重和礼遇,商隐心情渐渐有所好转。
可是一想起爱妻,心中又伤感忧郁起来,偶尔有值得高兴的事,也只开心那么一会儿。大中七年(853年)的初秋,幼娘的忌日将到,商隐惦念妻子,惦记孩子,实在经受不了这强烈的精神折磨,他一下子病倒了。虽受鳏居狐苦,也再无续弦之意。
走遍东南西北,历经春夏秋冬。大中十年(856年)的春天,45岁的商隐,回来长安。一对小儿女见到爹爹归来,自然有一番亲热。
长安城也已历经腥风血雨,已是物是人非,故人不在。商隐难免感慨起来,看到西下太阳,一首: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一切美好事物,在它即将结束的时候,都是这样迅速的吗?
大中十一年(857年),商隐再次动身离京,前往淮南、扬州一带去稽查盐院事物。此次与儿女分别,商隐特别伤心,看着小儿女可怜兮兮地向自己挥着小手,他转身上车,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初冬季节,商隐完成在淮南、扬州巡院所属地区的稽查工作返回长安,此行的最大收获是游历江南的许多古迹,写下了许多首咏史名篇。
回转运使衙门向上官汇报完工作后,商隐便拖着疲惫多病的身体,带着一双小儿女和两名老家人回到了地处郑州界内的荥阳老家。这时的商隐对时事与人生进行着深刻的反思,从十几岁开始,他便有匡时济世的雄心,一心想要中举为百姓办事,报效祖国。他只当一名县尉,竟为受屈百姓伸冤而不怕得罪上级孙简,他只代理几天昭平刺史,便拼命工作以纾民艰。这是他一生能直接为百姓做的一点儿事了。
时代从未给他一点机会,直到现在,他还在期待朝廷再度中兴。即使他早已被朝中那些大臣所遗忘,可他仍在痴心盼望着朝政的好转。
商隐的身体渐渐衰弱下去,头发快掉光了,牙齿也开始活动了,忍受着失眠带来得痛苦,他觉得自己心血正在衰减。觉得自己太累了,经不住官场风雨的摧残了,也不等待什么新的任命了。
这年的商隐50岁,躺在床榻上,看着守在自己身边的一儿一女,衮师已经17岁,个头长得和自己一般高,与自己年轻时一样,是个标致的青年。女儿幼卿也已15岁,亭亭玉立,与她母亲年轻时一样美丽。想着他们即将成为孤儿,商隐心中一阵震颤,两颗晶莹的泪珠溢出眼角。
死神正向他走来,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去,但心中明白,这并不是他所能左右的,他一阵惘然。
暮然间,他看到琴桌上摆着的那张锦瑟,那是一张装饰精美的锦瑟,幼娘曾用它演奏过许多优美的乐章。看到锦瑟,想起幼娘,想起幼娘陪伴自己走过的坎坷崎岖人生的道路。
忽然间,他觉得,人生不过是梦一场,就如庄子所说的,究竟梦是真实还是人生是真实的都令人迷惑不解。商隐脑中又形成一首绝妙的诗篇,他很怕消逝,连连叫道:“衮师——衮师——”
“爹爹,孩儿在。”
“我已无力提笔,快用笔记下我最后一首诗”
“孩儿遵命。”衮师忙操起笔来,商隐一字一字清晰地说道: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
一弦一柱思华年,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衮师迅速地记下这首诗,再看爹爹时,商隐已闭上眼睛,双目依旧微蹙着。
没有显赫的官爵,没有丰厚的遗产,没有隆重的葬礼,没有高官显宦来吊唁,他就这样默默无闻地离开充满苦难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