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朋友圈晒了一张旧照,大学室友发来的昔日合影,说实话第一眼把自己也吓到了,大饼脸、水泡眼、青春美丽旮旯痘。要是早几年,一定恨不得立刻毁尸灭迹,最不济也是假装没看见。转念一想那年19岁,刚好是现在年龄的一半,突然觉得“曾经丑过”也是个有趣的话题,于是很彪悍地发了朋友圈。
结果不出意外地引发了热议。直白的“天的噜这真的是你吗?”贴心的“女大十八变越变越美丽!”委婉的“婴儿肥啊满满胶原蛋白。”套路的“这里面有你吗?”……收获了百余条神评论的我,对着手机屏幕傻乐了好一阵子。
直到有朋友很关切地问:“你还好吗?是不是受什么刺激了?”
“ 没有啊!”
“那你是哪里来的勇气?!”
“……”
这事就算过去了。后一周休假自驾,沿途拍了不少自认为比较文艺的照片,风象星座爱显摆的本性使然,短短几天发了好几波朋友圈。
这回是清一色的赞美。直到又有朋友善意地提醒:“做自己没错,可是晒太多,有时候会刺痛别人。”
“ What?”
“有一种理论叫做‘我希望你好,但不希望你太好’,明白吗?”
讲真,我不太明白。原来朋友圈并不真的是“朋友”圈。还有一个更高深的理论,所谓的人际财富,就是以个人为中心画几个同心圆,分别把朋友的名字写在不同的圆圈里,越靠近圆心的意味着距离越近。这大概就是微信朋友圈可以设置分组的理由,而我一直以来就只有一个分组叫做“长辈”,因为有些事怕让他们担心,会有选择性地屏蔽一下。
归根到底,朋友们的提醒都是善意的。而我所不能接受和认同的也并不是人心究竟有多险恶,而是人与人之间真的必须有这样一道无形的屏障吗?如果必须有,那我该怎么分组划圈,才能保证那些真心对待我的人不被划到千里之外?
据说微信升级以后增加了一个功能叫做不常联系的朋友,那以后是不是还会增加一个功能叫做“其实没那么喜欢你的朋友”?
我不是黄蓉,我不会武功,我整天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