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找篇文章,说说它如何用到了框架式写作思维?
我解读的是秋叶大叔的《到底是管KPI,还是管OKR?》。
为什么要解读这篇文章?
因为这是一篇干货类的文章,而且难写。
正因为难写,所以才需要仔细研读拆解。
作为一名律师,难免要写法律类的干货文章,相对于一些天马行空信马由缰类的感想见闻类的文章,干货文章总觉得难下笔,难收笔,写起来是不太爽。
看优秀的干货类文章,学习他人的干货写作框架,这正是我需要做的。
偏偏KPI和OKR虽然知之不深,但都还算是有所接触了解,不算完全小白。
以前在两家公司都推行过KPI,虽然都不是太成功,但也经历了KPI的谈判过程。至于OKR,也就是目标+关键指标,吴军在《远见》中也是极力推崇,并应用于公司和个人目标设定之上。
1
所以首先吸引人的是标题。
到底是管KPI,还是管OKR?很有悬念,我也很好奇的想知道该用哪种考核方法。
2
开头讲两者的概念。属于黄金思维圈的“what”。
什么是KPI?什么是OKR?
讲概念之余,分别讲述KPIkpt和OKR的五个/三个关键点,即他们的特征。
3
中间是讲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包括三个方面:
经营环境不同、目标侧重不同和人员要求不同。借此讲述KPIkpt和OKR不同的适用场景。
这也许是黄金思维圈的“why”。
4
结尾部分,相当于黄金思维圈的“how”。
面对KPI和OKR不同的定义、特征以及区别,该如何运用哪种模式?
作者给出了建议:
新业务、创业公司、互联网公司采用OKR,成熟的业务,标准化、流程化的业务采用KPI。
作者以秋叶office团队为例,总结了自己的实操做法——采用混合式。
5
给我的启示:
写作这类比较式的干货文章(比如股权收购与资产收购哪个好?)可以采用的写作框架是:
第一步,两个概念,什么是股权收购,什么是资产收购?
第二步,基础知识,两者的基本特征。进一步说明股权收购和资产收购的特性。
第三步,专业知识,两种收购方式的优劣分别是什么?
第四步,训练。联系实际案例,说明个案建议采用股权收购还是资产收购,以及选择的理由。
即可以从概念-基础-知识(专业)-训练的空间维度,组织干货文章的内容,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