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学期末,各项工作都进入总结盘点阶段,利用两周时间先后进行了教研组叙事和各部门管理叙事,大家积极将本学期工作进行了梳理,那一项项成果着实让人佩服,不由又想起这句:时间会回答成长,成长会回答梦想,梦想会回答你我的模样。
大家每日步履匆匆,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我们回头看,有太多的收成,也有许多未完的计划。每个人都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使用方式不一样,结果就千差万别。错把忙碌当高效,往往事倍功半;懂得高效做事,生活便能容得下更多美好与充实。那些高效做事的人,往往提前列计划,并始终坚持去做。这种落实计划,其实就是任务驱动。记得《小狗钱钱》中有个“十分钟法则”,即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每天都要为自己的未来投资10分钟,虽然只是短短10分钟却能产生很大的作用。这十分钟的安排,也是任务驱动的方式。
在教学上提出任务驱动法,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最根本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基本环节包括:创设情境、确定任务、自主学习和写作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而日常工作中的任务驱动,需要自我规划,自我加压,自我检测,自我鼓励。有明晰的任务驱动意识,便能每日充满激情,忙而不乱,展望有愿景,回眸有欣喜。
然而,计划容易,坚持却异常难。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几十年,好多事情都败在了三分钟热度上。所以,直至四十多岁,到了不惑之年,开始慎重地确定自己的目标,就拿每周写一篇随笔来说,就拿每天练习葫芦丝来说,就如每天早晨早起半个小时来说,真正实施起来,总是感慨时间飞一般流过,常常因此焦虑,特别是到了周五时,任务还未有影子,更是急急慌慌。
直到看到这段话:自律不是咬牙切齿的前进,而是把模棱两可的三分钟热度变成一往无前的决心;把摇摆不定的“我愿意”变成清晰的“我会完成”。虽然前进路上难免会感到疲惫,但是只要心中还有着最真挚的热忱,终将抵达想去的远方。
后来,我发现了一种解决问题很好的方法,就是列举法。每日,我将事情写在本子或稿纸上,完成一件就勾画一件,有的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就画个星号,隔段时间翻翻,会不迷失事情。另外,排除困惑的方法,是思维导图。将疑惑、困难、问题写下来,后面罗列根源以及自己考虑到的解决办法,再反复推敲,逐渐就会思路清晰起来。而做这些事情,最大的敌人是拖延,老想着等等再做,后来发现,越等越做不了,随后可能就不了了之。所以,我除了经常用十分钟法则提醒自己之外,还总是拿72小时法则来鞭策自己,即只要是计划好的事情一定要在72小时之内动手做,如果计划好的事不能在三天之内开始做,那个计划可能就无法实行了。
我的忧患意识太强烈,注定我常常焦虑,而焦虑的根源,可能还是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其实,那些忙着去实现目标的人,是没有太多时间去困惑;那些不断为梦想去付出行动的人,心里总是会溢满充实感。
用任务驱动,脚下不停,不断提醒,让自己能始终心里有能量,成长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