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句话,“检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上乘,就看他的头脑能否同时容纳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并且无碍于处世”,自己的思维能不能接受其他的思维,常识中存在的谬误是否可以自己觉察并进行纠正?
对于字词的考究,自小就没有这个敏感度。“推”还是“敲”,这个故事当时就觉得只有文人才会如此纠结于一个字儿吧,只有在文字的引导下才会去体会推敲对整首诗产生意境的不同,有声与无声之间,各有千秋。但是主动的“意识扩大性”探索,依旧太少,也许从小是个好学生的缘故,习惯于被灌输知识,几乎不提问题,从来不想“为什么”,告诉我是啥,那就是啥,问不出问题,强迫自己去接受,不管是否理解,于是成为习惯,只接受符合自己知识体系、思维体系的内容,排除其他的可能性。眼睛闭上,仿佛就不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转变是从成为一个合格的杠精开始的。
其实自己的心智一直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长,也许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所以“听年少时听过的音乐、爱年少时爱过的人”,甚至不如年少时,早已退化到不如初中的认知能力与好奇心了吧。毕业多年,人到中年,世界观价值观原本是在高中和大学时期基本构建完整,直到想成为杠精之后,或者说学习心理之后,才开始慢慢瓦解,并重新构建。目前自己能够达到的层次不过是“这是真的么?不同的情况存在么?说的话可信么?背后的情绪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比如说着“我需要自我调节”的人,其实内心的声音是“赶紧来关心我,我需要关心”,还有“我不在乎考试的成绩”的人,内心的声音是“我好害怕自己努力了也考不好,所以不努力的话就没有人说我笨了”。这些都是最初级的吧,只能看到需求,今天顺道扩大了一下意识进行探索,为什么会需要关心,为什么会担心努力也考不好到如此程度?对爱的表达的渴求和自幼价值肯定的外在评价,这些,也许心里会说,但是意识层面并没有直接清晰的接收到。是否,也是在“应该之暴虐”之下,让自己应该自我调节、不说出渴求,努力了成绩就应该好,不接受别的可能性。
思绪又开始奔放了,原来想说的是接受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异性恋同性恋各种恋,掌握平等、自愿、不伤害的原则,为什么不可以视作是正常的?诚然,有主流的存在,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可否视作原本这些多姿多彩的存在,其实是被主流所压抑了,本来人就是多样的,只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正常,认为自己“应该”正常,所以主流才看上去那么多罢了。
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看了一些哲学思辨的书,确实那种不好好说话的方式,是可以帮助自己建立思维路径的,最后,多看书吧,我也没想过精神和心理的关系,为何用此而不用彼,也许我也不会去深思这个问题。是世界,非世界,名世界,概念所传达出的信息,是有所缺失的,细细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