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书为师,多拜多得识!”鲁迅先生也曾说过:“读书,就是要把书当做朋友一样,去读懂这位‘朋友’内心最深处的世界。”从古至今人们都把书当成“精神食粮”。而我如今也可谓是“拜书为师,结书为友,读书为粮”了。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这本书的作者,也许有人听说过。他就是生于台北的知名华人作家---刘墉。他的创作的原则是:“在感动别人之前,先感动自己”、“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处世的原则是:“不负我心,不负我生”。现主持水云斋。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你不可不知的人性》是一本精彩的“处事学”作品,刘墉用了很大胆的笔触,没有任何保留的,像是手术刀一样——切到了人性的深处。说实话,在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虽然里面有很多实例,很多故事,但总觉得很奇怪,不太能理解。不断地翻阅之后,我却越读越有兴趣,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书是以短小的故事的形式展开的,每一个故事都为着说明一个道理,都向着全书的中心:帮助你了解人性,人性的恶,人性的真实。 大家都知道社会是复杂的,也许就是因为包含太多复杂和矛盾的人性,复杂于人性的细微和敏感,矛盾于人性本身相反两个方面的对立和表面的不可协调,以及利他和为己的冲突,人的本性都是为己的,但这个为己却是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的,虽然我们不能阻止每个人都做到这一点,但是现实面前至少应该保持一种警惕,懂得保护自己,不要让自己成为某种利益的牺牲品,同时尽量使自己保持的简单和纯粹一些,而且真正的大道并非源自“复杂”。
人情达练即文章,很多人在为人处世上也许都是敏感的,都小心保护着自己的尊严和自尊,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还是多想想为妙,之顾忌自己的感受和所得,很容易招致他人的排挤和不屑,在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的基础上,也许更应该照顾周围人的面子,因为人际关系其实有时也像是一种交易,顾全他人,反过来自己也才能成为被顾全的对象。
孟子提出“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性本恶”。我认为两种观点应该结合起来理解:人性本是善良,单纯,无任何杂念的,但是当融入到社会后‘性’就会有恶的成分在里面了,因为进入社会后,会面对竞争,利益,不公等诸多问题,同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而要想在社会中生存,仅靠学历和能力对某些急功近利的的人来说是不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人就会‘随波追流’变得贪婪自私,猜忌犹豫。刘墉的这本书正教会我怎样认识人心的弱点,并学会谅解人性的弱点。
书中的一个故事给了我很深刻印象,一个歹徒在被逼五路可逃的情况下跳入小溪,等警察想办法追下去,歹徒已经消失。在看到新闻后作者的朋友埋怨警察胆小惜命,不敢跳入小溪抓捕歹徒,作者问他如果其中一个警察是他的儿子他会怎么办,朋友回答很简单‘打电话叫他赶紧回家,别逞强!’我想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吧。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妨做做换位思考,想想如果自己遇到对方的那种情况会做如何选择,只怕自己的做法会与对方相同。
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往往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上的去考虑问题的,其实我们很少去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这个事情,想如果换做我是对方会怎样,想的都是自己付出了多少,投入了多少,得到的回报却很少,都觉得是别人欠了自己的,如果真正的去换位思考的话,我们会想的更加理性,做的更加周到,得到的也会更多。有的时候“给予”比“得到”更重要。
这本书不光写了人性的弱点同时还写了“你不能没有的原谅”让你在不要因为了解了人性的弱点后面而变得厌世和无情,而是要在尽自己的力量让自己少点被吞噬和腐蚀的程度和增加防御能力,我们需要更多的是正面的思考和坚持,少的是偏激的行为和想法。
就像刘墉在书中写到的:“处世书”为我们带来的应该不是喧哗,而是宁静;不是愤世,而是达观。同样,了解人性交给我们的应该不是厌世,而是谅解;不是偏激,而是理性。
最后想引用作者的话来做个结束------请以智者的心去了解“你不可不知的人性”,请以仁者的心去培养“你不能没有的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