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我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我是相信的
虽然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相对于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而言,学校至少算是一方净土。学生被家长、学校保护得很好。
在学校里,学生的目标很单一:考高分。
老师、家长不断地告诉我们:分数能改变命运。你只有考上一所好高中、好大学,才会有美好的将来。你多考一分,就能超越多少多少人。
我也参加过誓师大会,教室黑板上写着高考倒计时,教学楼下挂着励志标语。经历过高三的朋友,对这些应该非常熟悉。
我至今回想起高中,特别是高三的日子,都觉得太苦了。每天六点起床,在教室里度过上课、考试、刷题的一天,晚上十点才下晚自习。每周只有周天下午放半天假。就是这半天假,仍然有同学回到教室自习。
高考逐渐来临的巨大紧迫感也持续压在学子们心头,有时甚至让人喘不过气来。我在模考前甚至会紧张到整夜失眠。
当时我们也许会感到焦虑、压抑、紧张,但唯独不会感到迷茫。我们的目标是唯一且明确的。
学校隔绝了一切外界噪音,我们无需思考太多、顾虑太多,只需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
心中有信仰,并且愿意为这个信仰不懈努力,这种感觉也是很不错的。那个时候,你会坚信你的付出会有回报,而且你正一步一步接近你梦想中的生活。
我时常怀念学生时代的单纯、专注、执着。
2.社会的“毒打”
所谓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曾经的价值观崩塌、重塑的过程。出到社会后,我们渐渐发现,曾经奉为圭臬的“成绩至上论”似乎失灵了。读书,现在还能改变命运吗?
有人觉得读书能改变命运。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其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曾让万千读者感动不已。“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是读书让他走出大山,成为栋梁之材。
但也有人觉得读书已经不能改变命运。当年江西周公子的言论一经曝出,立刻引发舆论地震。周公子的情况是个例吗?多少人寒窗苦读十载,毕业即失业,而一些二代不学无术,出国混个水硕镀个金,回来就能身居要职、钟鸣鼎食。阶层固化,寒门难出贵子。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
3.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其实,人生不是一条狭窄的赛道,而是一片空旷的原野。人们不是只有读书这一条出路,不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可是,我们自小就被灌输了“成绩至上论”这种单一的价值评价标准,学生们误以为成绩就是美好生活的保票,读书就能成为人生赢家。当学生们毕业进入社会,发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发现世家子弟平步青云、锦衣玉食,而自己只能当个996的打工仔,背着房贷生活拮据,35岁还面临失业风险,惶惶不可终日。
读书时树立的信仰彻底崩塌,高考前老师和家长承诺的读出书后会怎么样怎么样,却压根没有兑现,读书人又怎么会心理平衡,又怎么不对努力本身产生怀疑。
其实,更理性地思考,读书能保证一个人的下限,却没法保证一个人的上限。对于普通人来说,不读书,可能你在社会上的处境会更加艰难。但是,如果梦想着读了书,以后必定能当大官、发大财,那就有点不切实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