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绝望的不是失败和挫折,而是成年人的态度。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认为:
中学生惧怕的其实不是失败本身,他们有着足够的心理韧性,来克服失败对他们的影响。
他们最害怕的是失败所引发的社会隔离,害怕父母不喜欢他了,害怕老师看不上他了,害怕同学们疏远他了。
本质上,孩子们害怕的并不是学业失败本身,而是学业失败所带来的人生的存在感、价值感和意义感的丧失。
只要父母和老师不把学业失败和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对他们的信任,对他们的希望绑在一起,他们就能非常从容地应对失败,并且把失败作为一种学习的素材,从失败中获得更加积极的成长的能量。
人生的际遇充满不确定性,包括孩子在内的每一个人,都注定会遭遇挫折和失败,但真正把一个孩子逼上绝路的,往往不是遭遇的失败和挫折本身,而是我们对孩子表现的解读,是我们对待孩子态度和方式,是我们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当孩子遭遇失败后,等来的是我们的嘲讽、羞辱、嫌弃,甚至责罚,而不是关心、理解和帮助;
当我们把孩子的失败与不努力、不懂事、不可爱等划上等号,孩子很容易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没有存在的价值,找不到意义,甚至是不值得活的。
如果期待我们的孩子能始终对生活有眷恋、对生命有敬畏、对自己有信心,即便遭遇人生低谷,也依然会有一种免于崩溃的力,那么就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就确认自己随时有被爱的把握,并且仅仅因为自己本来的样子。
正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说:
只有当孩子必须确认自己可以随时回家时,才可以安心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