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马甲要保不住了。”
“你有过马甲吗你!”
“我这人温柔含蓄又安静,怎么不算有呢?”
“你脸呢?”
以前,对于会不会“掉马甲”这件事与其说是看得比较重,倒不如说是纠结更多一些。
这种纠结,我思来想去,好像用理想与现实来形容也算是贴切,可转念一想,又觉得用理想来形容一个天马行空的梦多少显得隆重,我想,它顶多算是个不错的梦想。
身边的朋友都知道,我一直有在坚持写点东西的爱好。当然,写得好与不好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有平时经常联系的好友,也有长期十分默契地以潜水的状态躺在彼此通讯录里的可能某天突然联系上但因为久远的记忆跟不上以至于关系略显苍白的微信好友,会偶尔蹦出一两句———“最近干嘛去啦,朋友圈都不更了?”“你还有在写小说吗?”“你在哪里发的文啊?”“小说名字叫什么啊?”“你昨天发的公众号写的这句话太扎心了。”“你这这这有错别字啦。”“你为什么不更朋友圈了?我想看。”
其实纠结的点在哪里呢?
我想,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部分不希望被人窥探的秘密;或者说,在看待某些人和事上,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有的见解,而这独有的部分,恰巧又是自己无法公之于众的情绪;又或者说,当守护面具的最后一道防线终于要崩塌时,面具下的身份还能坦然地暴露在阳光底下生活吗?
以前,总觉得“掉马甲”这件事除了令人纠结以外,也还挺让人觉得难为情的。可后来,又觉得人之常情的情绪,有什么好隐藏的?
说到“掉马甲”这件事,印象比较深的或者第一时间会想到的,是在工作上遇见的一个的女孩。她十八九岁,大学没读完便选择出来深圳实习,她说等实习完了,就再回去上学。
当时,一群刚大学毕业的未经社会毒打的男孩女孩从我眼前经过,她们异口同声地朝我喊了一句“姐姐”。在那一刻,我僵在原地,他们如一股洋溢着肆意且自由的青春气息的风从耳畔划过,他们坦然却又强烈。
而她,也在那股风中。
“你写的东西好文艺,瞬间对你崇拜。快说你之前在哪里写书?”
“就随便写点东西而已。你怎么知道我写书?”
“朋友圈看到。”
“别看。我朋友问我,我都没说呢,就怕讨论。”
“怪不得你看起来文文静静的。我喜欢看。”
“那行。看哪本?”
“我从现在开始都看一遍,从此你多了一个小粉丝。”
“我跟你说,我昨晚看了你写的小说,在宿舍逢人就说是你写的,到处安利。”-----在她说出这句话时,我当时的心理状态是只想找个洞把自己给埋了。
“我也去出本书,名字就叫《我的一个作家朋友》”-----我:你别闹。
那晚,回去的路上遇到一个卖花的小摊,想着心情不错,便没忍住花了九块九买下一份小浪漫。等回到住处时才突然发觉缺了个花瓶,便把刚买的花束对着墙拍了照,发了个朋友圈。很快,她在底下评论了一句---“你要给我单独发个朋友圈。”
不可否认,这个十八九岁的女孩,她身上那股难得纯粹的真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影响着我。
下班后,她经常约我去逛街,与其说是去逛街,其实更多的是谈心。她会跟我聊起她喜欢的男孩,她年少时的暗恋,她家里的一些大大小小的事等等。她说很喜欢跟我聊天的感觉。但其实我并不知道她所说的感觉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我也从来就没想过有一天会跟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孩在喧闹的街道徘徊了一次又一次。
她好像对生活里的一切都十分坦然,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连她的情绪也是。
她让我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人之常情的情绪,有什么好隐瞒的。
所谓“掉马甲”,其实似乎也不大合理。每个人的生活,一部分被现实占据,一部分被理想占据。现实里的我们,游走在各种关系里,所有的选择和情绪无处遁形;而理想中的我们,终于得以脱离世俗生活的各种束缚,在自己的描摹的世界里,谈天说地,畅所欲言,所有的爱而不得最终都能拥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所有为碎银几两而四处奔波的努力生活的人都能被生活善待,我们可以活成任何想要的模样,我们的人生握在自己手里。
“文字,又怎么会丢人呢?”
“这马甲,掉了就掉了,随它去。”
“记住了,我们永远要为热爱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