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同学的强烈安利下读了蔡崇达老师的《皮囊》,当读完文展的故事时,感觉挺揪心的,我猜到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局,只能感慨膨胀的梦想,狭窄的现实......
天才文展跟小镇上迷茫、不懂思考的孩子不一样,他一直都有很清晰的目标—走出小镇,他要去看更大的世界,并为这个终极目标构画了一幅蓝图。要想进入大城市,必须考上重点中专,要想考上重点中专就必须严格控制自己的分数范围;为了以后留在大城市考公务员,他整理了一箱历史大纲,他觉得这项伟大事业对考公务员有帮助;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他将小镇的孩子建立成一支“文展兵团”,并定期指挥他们活动。他一步一步按照自己规划的人生蓝本走,并最终如愿去了大城市。
天才文展成了小镇的榜样,甚至小镇人已经忘了他是个有兔唇缺陷的人,他离开小镇的那天,连一直跟他们家交恶的大伯都来送他了。我觉得天才文展就是那种我一直想成为的人啊,目标极其明确,他没有理由不成功啊。可是文展在大城市却屡屡碰壁,即便他是“天才文展”依然没有逃过现实,或许,他也累了,父亲去世后在母亲百般劝说下回到了他憎恨的生养他的小镇,但终究融不进,跑到一个只有几千人的小村庄挑起附近地区发射台的维修看护工作.
这样的结果真挺让我震惊的。我想文展的悲剧可能更多的是因为小镇太过顺利的成长氛围蒙蔽了他的双眼,让他不能直面自己的认知能力,看不到小镇以外现实世界的恶意,就像他在文中回答作者的问题时说的,“因为我想,我是天才“。所以当他走出小镇,被抛进现实残酷的大海,他始终学不会与这世界相处,也学不会与自己相处,也许他一直都没有走出心中小镇。
从文展身上我看到了我们大多数人的影子。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个时代告诉我们你要有梦想,是金子总会发光,于是年轻的我们背起行囊,远离故乡,去努力抵达我们心中的远方。但同时,我们又生活在一个最坏的时代,现实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残酷,梦想一次一次被现实拍在沙滩上,最终我们也活不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想想挺可怕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不是最后都会像文展一样,既到不了远方,也回不到故乡,最终只能与自己和解,与这世界和解?再或者跟作者一样,成为追逐梦想而在大城市无处安身的孤魂野鬼?
曾经我以为与世界和解就是妥协,其实不然,只是我们想象中的世界有很多种,可是现实只有一个,我们只是需要找到一种与现实世界和平相处的方式。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身边开始很流行鸡汤,我从来不反对有梦就去追,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也坚信有些事做了后悔一阵子,不做后悔一辈子。但我觉得在这个日益浮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毒鸡汤,毕竟现实就是现实,再天马行空的梦想也需要现实这把饲料去喂养。当现实这碗毒鸡汤都毒不死你,那一定没有什么可以打倒你了。
我们每个人就像一个坐标点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我们总要找到它,这是生活抛给我们的问题,我们无从回避,总有回答,甚至用一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