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木:因为明天不想写所以今天写的第 6 篇电影推送
豆瓣ID:154658508
这是今年看过的最长的片子,不过生活本来就比我们想象的都还要漫长一些,它值得你花四个小时:
《大象席地而坐》
在片子的开头,主人公于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满洲里马戏团有一只大象,它他妈的就一直坐在那,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欢坐在那,很多人就跑过去,抱着栏杆看,有时候也有人扔什么吃的过去,它也不理”。
叙事上本片采取了多线索并行,以这个听起来干巴巴,让人笑不出来也哭不出来的故事,串联起了陆续出场的四个边缘人物丧到极致的日常生活:
于城,追不到自己喜欢的姑娘,于是睡了好朋友的老婆,不料被好朋友撞破。于是,当着于城的面,转身从阳台上跳了下去。
《我不是药神》中的黄毛、《无名之辈》中的眼镜
韦布,一个普通的高中生,父亲是个瘸子,母亲是摆地摊儿的,生活很拮据。为了帮自己的好兄弟,失手将班里的小霸王推下了楼梯,生死不明。
黄玲,韦布的同学,父亲抛妻弃女不知道跑到了哪里去,母亲每天喝到醉醺醺的回家。与教导主任有着不正当的亲密关系,一起去KTV唱歌的视频被同学传播到了网上。
老爷子,明明拥有自己的房子,却被逼迫住养老院,而唯一能陪伴的自己小狗被街上主人不明的大狗咬死。
因为以上种种情况,他们四个人不约而同地决定逃往满洲里去看那只坐在地上一动不动的大象。
剧情就是如此简单,甚至有些琐碎,但毫无疑问,这些碎片不仅面面俱到地映照出了世界的荒谬,而且准确直击你心灵的最深最脆弱处:这就是“当代人”的最真实的生存状态。每个人都挣扎在社会的边缘,不管我们如何生、如何爱、如何寻找、如何死去,一切都是徒劳。
暗灰色的影调(片中大部分采用自然光,主要人物在约2/3的时间都处于背光区)、大量的手持长镜头(更好的将观众迅速地带入情境)与虚焦镜头(暴露于残酷世界中的主人公的孤立无援以及其近乎虚无的边缘地位)、无数个背影都传达出了无法摆脱的孤独与绝望。
于城,因睡了好兄弟的女人导致了好兄弟的自杀,却对自己说:他跳楼与我并没有什么关系,一个月就挣三四千,还要还房贷,不死还要做什么呢。对外作威作福,在医院却被继母和父亲甩耳光。韦布,拼尽全力维护与信任的好兄弟却骗了他,致使他无端背上了一条人命。韦布也只能骂他一句“狗逼”,独自承受所有后果。
黄玲,因为无爱且没有安全感的原生家庭,与教导主任产生了不伦感情。当事件被曝光后,她不敢去学校,选择寻求母亲的帮助,然后母亲只是冷冰冰的质问她:“你和他睡了吗?”老爷子,不仅被逼去睡阳台,而且还被变本加厉地要求搬去养老院。自己的小狗无故被大狗咬死,他上门去找狗主人要说法,却不料被倒打一耙。
生活就是这么吊诡与无望:兄弟不像兄弟,父母不像父母,子女不像子女。每个人都无力或者根本不愿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是被时代碾压着往前。在影片中,虽有大量的脏话,但这些脏话只是小人物无济于事的反抗,胡波并未将这些上升到社会化的层面进行批判。
影片冷静的叙事与晃动的镜头,就是在这样告诉我们:这些琐碎、狗屎、渣滓、痛苦都是生命中必不可少又毫无意义的存在。它们占据着我们的生命,侵蚀着我们的活力,改变着时间的形状。但这一切,就这样发生着、堆积着、碰撞着、消耗着、撕毁着。留下的,就是那些虚焦镜头下的模糊场景。
有人质疑台词太过文艺与形而上,根本不可能从底层人口中说出,可人世的苦难本就是洗礼。在去满洲里的车站里,年过半百的老爷子说:
你能去任何地方,可以去。到了就发现,没什么不一样的。但你都过了大半生了,所以之前,得骗个谁,一定是不一样的。
我告诉你最好的状况,就是你站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那边那个地方,你想那边一定比这儿好。但你不能去,你不去才能解决好这的问题。
但正是这些来自小人物口中的箴言才更显示出他们的坚硬与歇斯底里,尽管这个世界冰冷,但他们依然在倔强地呼吸。
或许人生本就是一场漫长的寻找,就像他们寻找满洲里的大象一样。不管过程多艰难,也必然要完成这场寻找。有人以为结尾处他们下车踢毽子时听到的大象叫声寓意着希望与自由,但我以为并不是:
片子中曾出现一张大象在马戏团演出的海报“全年无休”。而马戏团里如何谈得上自由?
再者,本片的剧本——胡波的同名小说《大象席地而坐》结尾则更显冷酷:“我跑向那头坐着的大象。身后有人喊着什么根本听不清楚…说实话我很想抱着它哭一场,但它用鼻子勾了我一下,然后一脚踩向我的胸口”。
胡波的“寻找”并没有任何附加的意义,只是“寻找”这一行为本身。而寻找的背后依然是绝望:“人生是个荒原,这是本书里的话,我很感动。”
最后:感谢导演。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