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定计划开始,到现在已经用百词斩背了69天单词,学习单词1540个。
这次制定计划是按照《向上生长》里提到的方式,先定一个容易完成的目标,有余力就多完成,但是基础目标一定要保证。
我在app上定的计划是每天至少背五个单词,实际上每天都会多背几个,渐渐地把每天个数提高到10个,十五个……现在的计划是每天25个。
现在基本上每天上班地铁的前半段二十几分钟,用来完成前一天的复习和当天新单词的学习。
单词个数的变化看起来非常明显很有成就感,实际上,更多的变化发生在记忆效果上。
最初背的生词,第二天复习的时候看单词选择词义,几乎有一半都会忘掉了,而初期学习的单词,很多现在看又变成了生词。
但是近十几天却发生了变化,每天复习前一天的单词十有八九都能认出来,而且不是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觉得看起来正确的答案,而是先判断出单词的词义,再去图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前后两种记忆效果的差别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变化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其实我也说不清楚。
其中我认为一个影响很大的事情,是我看到女朋友背单词的方式。
她对每一个不熟悉的生词都会认真地反复听发音听四五遍,还会跟读,直到自己掌握了这个单词。
我发现我之前背单词的时候,往往没有要把这个单词拼写、发音、词义记清的明确目标,而是仅仅流程式地看一下释义、例句,好像潜意识里并不认为自己可以把这些细节都记下来。
于是,我改变了背单词的方式,每一个词都多听几遍,尽力地试着去把这个单词和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连接,直到把这个单词清晰地记录到脑子里。
这样背了几天后,突然有了一种感觉,当一个单词记住的时候,心里会有比较明确的一种感受——这个单词我记住了。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大概只有感受过的朋友才能理解。
因为记忆方式的改变,现在每天完成计划毫无疑问需要更多的时间,以前的想法是,在到达立水桥这一站之前要完成当天的任务,现在的想法变了,要把今天的单词都记住,整趟地铁的时间都花掉了也没问题。
随着目标的改变,也会运用更多的方式去记忆、复习。
最开始只是流程般的完成每天的复习和学习任务,现在会进行更多的计划外的巩固练习,app也提供了几种可选的方式,比如五十个单词的速听、看中文选择单词。
现在的记忆方式还有一个额外的效果,因为要尽量去建立生词和已有知识体系的联系,一些看起来像是衍生词的词,会去词典查单词的词根、变化等等,一个单词背完实际上可能掌握了两个、三个生词。
从最开始的机械化记忆到现在的多种方式的掌握,这个过程的变化真的很神奇。
最初制定计划的时候,绝对想象不到今天这样的学习方式。
而如果最初就定下按照今天的方式去学习的目标,几乎肯定会因为太难执行而中途放弃。
坚持做一件事情带来的神奇收益,在坚持之前完全无法想象,我觉得这种认识本身,比单词的掌握意义更大,不是从字面上,而是经验上感受上体会到了练习一个技能的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