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在教育系统中掀起了“解放思想激发教育活力”的大讨论活动,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动去解放思想,去结合工作,接纳理解新的思想目标和要求,此次大讨论,从理论的高度上,引领了我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引发了我对教育教学现状的反思,更激发了我那种永不懈怠,勇往直前的奋发精神,它犹如嘹亮的号角给我勇气,催我奋进。
审视自己身边的教学环境以及自己的课堂教学,确实还是存在浓厚的应试教育氛围。如:一篇文章多数串讲,强调书本观点和考点,方法教学变成了应试技能教学,身边甚至连诗意的古诗词也成了死记硬背划重点的教学内容。我们每个学期的教学都在赶进度,不是因为教学时间不够,而是我们习惯式地以三分之二的时间教教材,再以三分之一的时间复习考试,为考试服务。审视自己,虽意识不足,也陷入常规划的怪圈被同化,虽想改变现状,却无从下手。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对照当下,反思自我,受益匪浅,获得了不少启发。
一、勇于尝试,探索适合自己的课堂模式
我们的传统课堂是教师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后,回答提出的问题。往往学生在阅读一会之后,便举手跃跃欲试,然后依常规我们会让孩子逐个回答。学生回答,老师板书。过程中,还会追问“还有吗?”“还有谁?”有些时候我们可能只顾着如何推进教学,就只想听到学生的意见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往往还会强加于学生,“绑架”学生按照我们的思路,而生硬地板书了事。这是我们教学中,最常见不过的教学场面,今天看来,确实有些惭愧,这是“有问题”的课堂教学。
此外,我们的课堂还缺少对学情的分析。虽然教学大纲中让我们每堂课都去分析学情和教情,然而,我们并不熟悉,因为我们没有分析学情的习惯。然而,开放的课堂,应该随时敏感地捕捉学生的资源,缺乏分析,就难以“敏感”起来。还有,在课堂上我们过多追求的是发言热闹的课堂,而往往忽略了和孩子们心灵的交流,只有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
我们的课堂,如果没有从本质上去批判、质疑的话,就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我们只有找到不足,发现更好,才能让自己不断提升。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有能够接受错误、解读差异的能力,这也是考验教师的功底和教学智慧重要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解读教材、单元、课文和学情入手,制定好课堂教学目标,明确课堂的主心骨。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足够的敏感度,能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从而判定知识点的定位以及它所辐射的内容。当学生熟练地掌握某个知识点时,可以往相关的知识点深度挖掘。当学生不熟悉这个知识点时,又可以通过旧知识或旁支的知识来补充教学。这样才能快速地以学定教,根据学情来扩展延伸或深化教学内容。
二、改变教学观念,追求高品质化的教学
重建我国课堂教学的新价值观里提到共通价值观是:促进每个学生、积极主动、高品质的学习。
反思当下,我们的教学视角太狭窄了,“一叶障目”片面地只看到某个单元,某篇文章,甚至还找不到课文间的联系。点状式、碎片式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有效记忆、也不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
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庞大,作为教师,必须先建立起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要关注内容性的,更要关注思维性的,甚至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这样才能发挥语文学科多元的育人价值,实现高品质的教学。我们要重视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一步步体验获得知识,引导他们总结方法和程序,帮助他们形成习惯。在方法的教学方面,不仅仅关注答案的内容,更应关注思维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把思维过程表达出来。
三、持之以恒,追求终生发展
作为老师,学无止境,持之以恒地学习,当是毕生的追求。在教育事业中,应乐于研究,在工作中研究,不断完善自己。有些老师产生职业倦怠,是因为不停地重复过去,也是因为视野狭隘,看到当前的琐碎而看不到高层次的格局。因此在工作中也要从宏观角度审视自己,把工作放在研究的角度看待,让自己变得更有意义。
作为教师,我们既然有扎根的意识,也要有离开的勇气。从教二十年,有自己的“舒适区”,但也有自己未知和需要完善的领域。希望自己鼓起勇气投入到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在尝试、质疑、批判中磨砺成长。
最后,终身学习不能忘,要丰富自己的阅历,让自己的人生丰厚起来,以自信,阳光的心态引领学生,再以学识渊博,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打动学生。坚持阅读、学习、思考、表达,让自己有良好的精神品质,追求终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