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吓唬或恐吓孩子,算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回想自己的童年时光,总会听到大人们的一些警告:
一、小朋友一定要听话,乖乖,别再哭了,不然一会儿警察叔叔就来把你抓走!
二、小朋友不要爬太高,不然会摔下来。
三、小朋友不能自己一个人用两把扇子,不然会变成蝴蝶。
四、小朋友不能用竹竿去捅屋檐下的燕子窝,不然会长瘌痢头。
五、小朋友不能吃鸡爪,不然会把书本撕烂。
六、小朋友吃饭时不能用筷子敲碗,不然长大了会当乞丐。
七、小朋友不能玩火,不然会尿床。
八、小朋友不能用手比划蛇有多长多粗,不然半夜会被蛇找上门。
九、小朋友不要自己拿玻璃杯,不然会把它摔碎扎到手。
。。。。。。
以上这些论调,童年里实在听了太多。爷爷奶奶用于吓唬幼年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用来吓唬少不更事的我们,我们在孩子上蹿下跳或者哭闹不止的时候,也不由自主地举起吓唬的大棒,伤害着我们视若珍宝的孩子,而不自知。
是的,我用了伤害这个词。但凡正常的父母,绝不会承认自己有意对孩子施行着伤害。可实际上,让父母省心省力又让孩子乖乖闭嘴的,这根吓唬的大棒,真真切切地伤害到了孩子。
“警察叔叔会抓走”伤害了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后,好不容易才建立起的安全感。出于对家长全身心的信任,保卫一方平安的警察叔叔,在孩子的世界里,变成了会抓哭闹小孩的坏蛋;
“爬高会摔”等禁止性的吓唬,虽然给负责看护的大人省掉了一些可能的麻烦,却伤害了孩子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当一个孩子整天被告知这个不能那个不许的时候,他天生的求知欲将一点点地萎缩,他会感受不到自己攀到高处带来的自豪感,他也将对自己抓握玻璃杯的能力感到怀疑,他甚至会失去发现筷子敲击碗盘产生音律能带来的乐趣。
每一句缺乏逻辑的吓唬,终有一天,会被逐渐长大的孩子识破,成为谎言。恐怕那时候,孩子心中高大光辉的长辈形象也会大打折扣吧?瞧,家长无心的吓唬,于孩子对父母长辈无条件的依赖与信任,也是伤害。
墨墨从一岁多开始,爷爷奶奶外婆爸爸他们就拿“警察会抓哭闹的小孩”吓唬他,为此我没少提醒他们,甚至多次为这事生气。可惜,墨墨依然深受其害。如今他八岁了,这些年他看到警察叔叔永远是绕着走,坐在汽车后座看到路上有警车,立马会弓着腰低俯下身子,等警车过后才又直起腰探着头向外张望。姚先生终于也意识到了当年埋下的隐患,一次又一次地跟墨墨解释警察不会抓小孩,然而,收效甚微。这些年我们在努力想要消除墨墨对警察叔叔的误解,想要弥补他曾经缺失的安全感,如今看来,这个工作依然没能完成。也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破坏他的安全感很容易,建设却难上加难。我们无法预知墨墨究竟要到哪天,才能做到以平常心对待警察,得到疗愈。
前不久带墨墨在西单大悦城坐天梯(能从一楼直达六楼的超高滚梯),如此壮观的天梯,很酷,墨墨却不觉得兴奋。当到达大概四层楼高的样子,我感觉到墨墨抓住我的那只手,暗暗地加了劲,他的膝盖也是微微前屈,并不能直立站在电梯上。感觉到他的紧张,我伸手摸摸他的头,说“墨墨,是不是有点害怕?”“嗯,妈妈,万一边上的护栏坏了,掉下去怎么办?”“宝,放轻松,护栏很结实,不会塌掉的。妈妈在这里保护你!”
其实我很清楚墨墨的心结根源在哪里。他天生就不是个很适应高处的娃,有些恐高。他两岁出头那年,在游乐场里玩,每次从斜坡爬上二楼,只敢趴着,匍匐着身子往前拱。在我多次的鼓励之下,他开始颤颤巍巍地站起来,试探着往前走。在走到吊索的独木桥的一半时,他止住了脚步,不敢再往前踏,正当他想转身退回安全地带时,一旁的姚先生着急了:“墨墨,勇敢点,往前走,别往后退!往后退会掉下来的!”最终,墨墨硬着头皮闯了过去,第一次完成在游乐城二层一整圈的挑战,那天其实玩得也很高兴。可他心里却也就此埋下了“害怕掉下去”的阴影。
两岁半时墨墨脱离了婴儿推车,跟着我步行上过街天桥。看到长长的斜坡,他撒开我的手兴奋地往前跑,跑到一半停住了,我赶紧追上他。这小子伫立在寒风中,鼻尖上冒着冷汗,腿肚子有一点哆嗦,我安抚一番后得知他突然觉得害怕,担心护栏不结实,会掉下去。
小区边上有条凉水河,南北流向,正好与东西走向的三环路交叉。三环辅路边为防止行人掉落河里,砌了高高的钢筋水泥的护栏。可墨墨每次路过,都会保证身体离护栏一米开外,不敢靠近,问及原因,依然是有“万一护栏坏了就掉进河里”的担忧。
墨墨的种种表现,虽有天性恐高的成份,却也跟多年前被爸爸吓唬会掉下去脱不开干系。只愿墨墨能慢慢战胜心底的恐惧,平静地站在他会感到害怕的高度,这需要一些时间。
记录下这篇文章,谨以提醒自己,在陪伴墨墨一天天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再随意地给出误导。因为孩子疗愈所需要的时间,比我们想象得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