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卡姐逛街,看到一家店铺的名字叫Remember,不知怎么突然让我想起2004年的夏天。彼时,因为各种原因,我把BBS的昵称改成了Remember,还煞有介事地加了句注解“我是水,没有伤痕”。
那真是个挫败的夏天。在报社实习时像个遭人歧视的陀螺,浑身被死命的抽打着,为了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和采访对象周旋,连自己都不喜欢自己了。深夜下班在南京东路上游荡,形形色色的人经过我的身边,却只愿意抓住一双手。周遭的色彩快速更迭,男女主角相遇的瞬间,整个画面失去了声音。回家后,一个人在纸上婆娑心事,全部的风景是一盏橙色的小灯。
我知道刻意的忙碌,只是为了不让自己有太多的时间去回忆。当终于累了,倦了,难得有一天,我一个人跑到人民广场,坐在喷水池的边上,想着心事。抬头看见天空偶尔飘过的云,真希望时间能永远温顺地停留在那里。
这个Remember让我想到了很久很久以前的初恋。但是从现在往回看,我好像又回到了故事的起点,来面对故事的终点,时间一如既往的向前,只有我在一点点改变。
我和卡姐很久没见面了,好不容易约个会,还是抛弃家属独自进城,我兴奋得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什么都很新鲜。结果上上下下兜了几圈,看了各种衣服包包手办,却发现一点购物欲望都没有。
我问她,“我一点都不想买,怎么办?”
她说,“我不也是么?我只想扔,腾地方。”
我说,“我也是,我的书也没地方放了,要捐出去一些。”
她说,“我已经捐了很多本了。”
我说,“我打算捐掉一些小说书。但是想不出买什么实在有点惨,也许是说明内心很富足,对不?我也只能这么安慰自己了。”
卡姐狂笑,“对。”
回家路上,我就又想到上一季千字营写的消费降级。其实去年做了断舍离之后,我的购物欲望直线下降,再加上在园区两点一线上班,几乎没有花钱的地方,如果再忙一点,连某宝也懒得刷。最主要是一想到买回家又不常用的东西就是占地方积灰,最后收拾的还是自己,我就不太想买了。
昨晚下班时,我还信誓坦坦想着要剁手,让苦逼的自己开心一点。然而还是小哥哥了解我的底线,决定“买什么”的因素,是诚实地考察自己的需要。
对于大多数女生来说,衣柜里永远都缺一件衣服,Me2啊!喜欢买衣服很常见,买买买确实能短暂地带来愉悦的好心情,可我真的需要那么多衣服吗? 家里闲置所占的空间真的不累赘吗?一想到换季时的收纳整理,我就恨不得把多买的囤货扔光光。
去年我开始尝试胶囊衣柜,用几件经典朴素的单品来搭配一季的穿着,每一件都是复线率极高的唯一。这样无论季节环境变化,我都可以欢喜地穿它们出街,反而比原先铺天盖地杂乱的衣服,更能显出自己的风格。
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明确地知道我需要穿什么,我在穿什么,衣柜就会缩水很多。而那些与整体风格不搭的突兀产品,就毫无保留地处理掉了。换而言之,购物欲也会更偏向理性。
同样方法在家属身上试验,效果亲测有效。如果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在收纳整理以及每天纠结穿什么,我觉得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