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作为享誉海内外的世界名著,一直吸引着我的目光,最近抽空速读了一遍:
一位家庭美满、事业成功的证券经纪人,一夜之间突然抛弃一切,远走他乡,从伦敦去了巴黎,没有给出任何理由,后来人们才知道,他是去那里画画。他在巴黎穷困潦倒,吃尽苦头,他勾引朋友的妻子,导致她自杀,这些都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对家人、朋友和一心爱他的情人都非常残忍冷酷,对世俗的一切表现得冷嘲热讽、傲慢不屑,但他对艺术有着一种本能的、无法抗拒的追求。最终,他厌倦了文明世界,来到南太平洋中的一座美丽岛屿,娶妻生子,与世隔绝,终于创作出了改写现代艺术史的不朽之作。但在得了绝症之后,他叮嘱自己的土著妻子一把火烧了他画在房子四壁上的壁画,一件杰作就这样化为乌有……
这就是《月亮与六便士》的整个故事。
坦白说,我读后的第一印象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毫无征兆抛弃家庭、绿了朋友还致使其妻子自杀、对亲人朋友极其冷酷……这些荒诞的绮谈,伦敦、巴黎、马赛、南太平洋的风土人情与离奇见闻,诸多男男女女的悲欢离合,让我有种不适应的感觉。
序言介绍道,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约等于人民币6毛钱)深陷在泥里,象征世俗的生活。但是,通读这部小说,既没有出现月亮,也没有六便士,小说的名字完全是信手拈来。让我觉得《月亮与六便士》更像一部包罗万象的世情小说,更不是有丰富哲学内涵的经典之作,“月亮与六便士”更是有点咋呼咋呼的。
放下这本书几天之后,我重新翻翻,忽然有另外一种深层次感觉:“生活不过是一场混乱,充满了种种的荒谬和污秽,只能引人发笑,未免乐极生悲。”
《月亮与六便士》描写了诸多的人物,一边是为理想而倾其所有、孜孜不倦的斯特里克兰、亚伯拉罕医生、布吕诺船长,一边是爱慕虚荣的斯特里克兰夫人、库特拉斯夫人、卡迈克尔医生,还有热心诚实的斯特洛夫,背叛爱情的布兰奇,贪图小利却义薄云天的尼克尔斯船长,乐善好施的蒂阿瑞,能说会道的库特拉斯,淳朴善良的阿塔……作者借助“我”这个第一人称角色,不断对人类感情的分析。这种分析既不是以往的道德审判,也不是现代派的非理性表达,而是一种富有启示性的价值分析。这种分析既切近生活,又富有艺术的敏锐洞察力。
一般来说,写作比如有主题,正如旅行往往有目的。这部小说外表非常放松,如同与你聊天,带领读一会享受落花流水、走走停停的意外之美,一会又踏进伦理与道德的纠葛之中,一点点向我们展开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社会与自我、感情与理智这4方面的冲突。作者行文不局限于传统的经典人物、线性叙述,或者现代派的意识流、荒诞、夸张变形,而是将写作当作一场平常而又奇异的旅行。
再静静思索,其实《月亮与六便士》在很多方面给我们许多启示,比如艺术、生活、自我或者爱……正是《月亮与六便士》的多重变奏,它不断地提问什么是生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些没有人能真正告诉你,需要你自己满怀勇气,像小说主人公那样抛弃一切,用整个灵魂去探索。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不认为主人公斯特里克兰那样粗暴自私的做法值得歌颂,但也没有办法否认他对艺术的追求是那么单纯和深邃。只是站在世俗与理性、生存和生活、家庭与自我的边界上自问一句:“你选择头上的月亮,还是脚下的六便士?”我难以为了一个而完全抛弃另一个。
或许我会低头捡起一个个硬币,却也会抬头欣赏那轮弯月;或许我会静静坐在楼道晒着月光,也会在有需要的时候拿走几个便士。正像小说中所说: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心平气和,怎么能叫作践自己?做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一年赚一万英镑,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