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美食,山珍海味,是人们对美食的习惯统称。
海味中,素有“海八珍”之说。但是,我总觉得“海八珍”其实并不都是美味。我觉得真正的美味,反而是那些不起眼的“小海鲜”。就像我老家山东青岛人常说的“哈啤酒吃嘎啦”(喝啤酒吃蛤蜊的意思),那才算是最美味的享受。
蛤蜊,这里指的是海鲜产品中那些带壳的贝类。牡蛎,当然也算其一。
渤海、黄海一带的海边,一般将这种贝类叫做“海蛎子”。从东海往南开始,海蛎子就逐渐被称为“生蚝”了。这其中,广东的“沙井蚝”尤为著名。
(不要以为是柿饼。这其实是晒好的蚝干。当地叫“蚝豉”)
沙井蚝,当然产自沙井。这个沙井,指的是今天深圳市宝安区的沙井街道。
在沙井,人工养殖生蚝的历史有一千多年了。从宋朝开始,逐渐形成规模。
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沙井一带,从事生蚝养殖的人口已达近万人!养殖范围从沙井区域开始,往西,直达珠江口。往东,一直蔓延到今天深圳的后海一带。
(笔者翻拍的老照片。当年沙井生蚝生产的场景。)
沙井蚝的美味,引无数美食家云集沙井码头,这其中,既有普通的美食爱好者,更有大名鼎鼎者。
比如宋朝的梅尧臣,还有被他发现并大力举荐的苏轼等等,都是生蚝的爱好者,真可谓“物以类聚,人以味分”。
当然,大快朵颐之余,作为文学家,他们也为沙井蚝留下了美文,以供后人赏识。笔者不具备那么好的文采,只留下“真好吃”三个大字,以供自己日后观赏。好惭愧。
苏轼这个人挺有意思,他尝试过生蚝之后,除了著文描写其美之外,居然还在文中告诫说,不要把“生蚝美味”这件事告诉北方人,免得北方人都争着被贬谪到海南来,和他老苏争抢这道美味。
同样的海中美味,苏轼在描写我老家的鲍鱼的时候,却有些不厚道。他一边吃着鲍鱼,一边口口声声说渤海湾的鲍鱼如何如何美味,捕捞如何如何艰难。同时,还大谈魏晋雅士某个令人恶心的“雅好”,这不免令人顿失美妙的食欲。笔者也怕影响到了您的食欲,在这里就不做详细描述了。
养殖生蚝,捕捞生蚝,必须顺着大海的脾气,只有退潮的时候,才好进行劳作。无论严寒酷暑,还是白天黑夜。
大海涨潮、退潮,蚝民们也跟着潮来潮往,那是何等的壮观!据说,早在民国年间,沙井就有了“小广州”的美称。
沙井蚝,满足了食客们的口腹之欲,也给蚝民们带来了财富。当然,这些财富来之不易,那是常年的风吹日晒,那是流血流汗的勤劳,更是一份千年的坚守!
(笔者翻拍的老照片)
中国人工养殖生蚝,历史超过两千年,年产量占到全球总年产量的八成!
沙井,也依托小小的生蚝为自己打造出一张别样的旅游名片。沙井每年都要举行“金蚝美食节”,引来了大量的游客和食客。
不知道为什么,此时此刻,我却会想到外交部发言人的那句话——真正的强大,靠的是自身的提升,而不是依靠阻挡别人达到的!
在沙井蚝博物馆内,有当年生蚝生产场景的再现。
站在这口煮蚝的大锅旁边,就可以想见当年蚝民劳作的艰辛。据说这口大锅一次可以煮150斤带壳的生蚝,十几分钟就要出一锅。
负责煮蚝的人,除了一次次将生蚝放入大锅,一次次将煮好的生蚝从锅中捞出,还得负责掌握煮蚝的火候,一旦煮得过头,这一锅生蚝就废了。
说到煮蚝,这次沙井旧村之旅还给我上了另外一课。
我忘记在什么地方看过一篇文章,说是超市内随处可见的“蚝油”,其实与生蚝没有半分钱的关系,都是用其它调味品配制出来的。多年来,我也一直是这样认为的。
看到沙井蚝民煮蚝的大锅,我才第一次知道,其实,真正的“蚝油”与生蚝完全有关系。真正的“蚝油”是煮蚝过程的一个美味的副产品。每煮一锅生蚝,就能得到十几斤的初级蚝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