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拿到这个命题,我第一感觉是很难写。从小到大,别人问我,你最喜欢什么。我似乎都很难第一时间准确地给出一个答案。
一方面是因为平常确实不会去分辨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而另一方面我好像总是会想,我喜欢的东西说出来了,会不会被认可,会不会被别人不喜欢。
所以,当我几年前看到《无声告白》这本书时,就被书中一句话,深深地触动到了。
那就是: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所以,说不上这本书是不是我最喜欢的,但却是我印象最深,也最想分享的一本。
这本书的作者,伍绮诗(Celeste Ng)是在美国长大的香港移民二代,父母均为科学家的她,在出版次此书前,她已写作多年。
伍绮诗耗时六年完成的第一本长篇小说,2013年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成为2014年度最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
那么这么精彩的一本书,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让大众都喜欢呢?
那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这个故事吧。
.2.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小说的开头直接给出了巨大的悬念。在一连串的疑问下,不禁想读下去寻找答案。
然而,这个问题却道出了全书的主题,就是一个女孩死了,但最亲的家人却不知道,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随着顺叙倒叙和插叙,一个阐述典型7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故事逐步清晰。
十几年前一个成绩优异的哈佛白人女孩玛丽琳嫁给了年轻的美籍亚裔代课教授詹姆斯。因为未婚先孕,不得不过起了为人妻为人母的生活。
而詹姆斯虽然从小就受到整个白人社会的排挤,但他当上了教授,娶了白人,那些年他心里应该是满足的。
然而玛丽琳放不下自己的内心深藏已久的做医生梦想,她抛下两个年幼的孩子离家出走。两个小孩恐慌了,他们深信从此失去的妈妈。年纪更小的莉迪亚甚至以为是自己的错。
在医学院学习两个月后,玛丽琳发现自己怀孕了不得不回去,医学梦想从此灰飞烟灭。
此后,玛丽琳把自己所有的希冀放到了大女儿莉迪亚身上,她幻想着她的女儿继承了她所有的优秀。
而莉迪亚只想着不能再让妈妈离开自己,所以她开启了演员的职业生涯,扮演一个立志想要成为女医生的小女孩,一演就是十年。
不仅如此,莉迪亚的父亲也把所有期待放到她身上,因为她和他哥哥不同,她有蓝色的眼睛,而且成绩优异,这一切让詹姆斯觉得她可以融入白人社会,可以受欢迎,可以有很多朋友。
所以,莉迪亚在扮演医学天才女孩的同时,也在扮演着一个朋友颇多的受欢迎者。她以为父母对她的爱和期待是如此的深厚,以至于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可以形同虚设了。
结果,备受宠爱的莉迪亚死了。自杀。
.3.
故事固然是悲伤又无奈的。
因为惧怕父母的分离,家庭的崩解,女孩拼尽一切努力地迎合父母,被迫放弃了自我。
这其实又是一个”为何家会伤人“的故事。
我不禁悲观地揣测,每个人最初的受伤都来自于家庭,或轻或重,也许悄然愈合了,也许终其一生未能痊愈。身份认同几乎是每个人成长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重大的考验。
就像我一样,我也是一个在父母的期待中长大的女孩,从小要做到各方面优秀,不能有自己的喜好和性格。所以当我前几年突然开始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候,我就觉得前20多年我好像一个空壳一样的存在。
后来由于精神和情绪的奔溃,开始心理咨询,也正是心理咨询才让我明白什么是活出自我。
不是谁都有合适的契机恰如其分地理解“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但想要勇敢地生存下去,必须自己积极寻求自救。并为了真正活出自我而坚持、努力、奋斗。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喜欢它的原因是,它启发了我如何努力去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这也是我希望传递给大家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