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注孩子,忽略自我成长
自我成长的重要性
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粒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孩子的土壤环境。孩子就是这一株成长的小幼苗,成长过程当中,幼苗枯萎了,我们需要考虑,是不是水浇多了?肥施少了,或者是土壤环境不合适了?应该从改善幼苗的成长环境考虑,而不是费劲的去摘除枯萎的黄叶。
同理在育儿的道路上,家长会发现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症状。家长去费劲的去改造孩子。往往却忽略了孩子成长的环境,父母本身。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不是被教导而成,而是被模仿而成孩子。父母如何处理问题,处理情绪处理,关系都成为了孩子的认知榜样,所以父母的自身成长才是教育的关键。
1.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从家长身上学习的。
如果在一个家里妈妈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对孩子和爸爸大喊大叫,那么孩子和妈妈之间出现矛盾孩子就是喊。如果妈妈的处理方式是躲起来哭,那么孩子也会躲起来哭。如果爸爸处理问题的方式是摔门,孩子也会摔门,如果你把孩子甩在大街上说不要他了,孩子也会不要你,因为他发现不合作就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
一个家通过沟通、民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还是通过 看谁更强硬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孩子一定会从家庭里习得的。
2 处理情绪
父母在家需要注意言辞,不可遇到繁琐的事就说“麻烦”,不可遇到不开心的事就说“烦”,不可遇到该做的事就说“我懒得做”。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也同样会说“麻烦、烦、我懒得做”,还伴随一直唉声叹气“哎呀!”
想要让孩子未来走的好,少说甚至不说丧气话。反之,父母每天积极阳光,充满正能量,同时也会把这种阳光照耀到孩子,传递给孩子力量。
3处理关系
曾记得中央电视台有则公益广告:
一位年轻妈妈在给儿子讲小鸭的故事,讲完后,母亲去给孩子的奶奶端洗脚水洗脚,那个年幼的孩子见了,便跑去了卫生间……
当妈妈给孩子的奶奶洗完脚,回到自己的房间时,发现儿子不见了,回头一看,只见她的儿子正颤颤巍巍地端着满满的一盆水,蹒跚地走过来童声童气地说:“妈妈洗脚。”妈妈欣慰地笑了……
孩子不会活出父母期待的样子,只会活出父母熟悉的模式。家长每天对待自己,父母,身体、家庭、儿女、工作、生活的态度,就是孩子将来对待生活的样子。
亲子教育根本就不是教育孩子和改变孩子,而是家长提升和成长自己,这才应该是亲子教育最根本的核心所在。
如何成为智慧父母
1、如果一个人能做自己的好父母,也就一定能做孩子的好父母
什么叫“做自己的好父母”呢?
就是你有没有办法对自己温和而又坚持。也就是说,当你失败了,有挫折感了,你是怎么对待自己的。你会不会对自己非常严厉?会不会不能原谅自己?如果是的话,那么当你成为父母后,你的孩子犯错时你也会这样对他。另外一点就是你有没有办法管得住自己,你的内心能不能对自己坚持说“不行”,如果你能做到,那么你以后面对孩子时就能对他说“不行”,如果你不能,那么对待孩子时你可能也完全凭心情,不懂得如何拿捏分寸。
2、暴躁的父母要先处理自己心理的情绪,而不是把情绪转嫁给孩子,这样你就能成为好父母
暴躁,不是天性,而是因为你心里有某种情绪没有处理掉。暴躁的父母首先应该去处理自己里面的东西,而不是把情绪转嫁给孩子。这种处理不是压抑。
3、父母在意旁观者的眼光、同辈人之间不自觉的攀比等,是因为缺乏自我认可,需要自我调整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
缺乏自我认可的父母,往往要通过孩子的表现和孩子的改变来证明自己的水平。
比如,一位自我力量不足的妈妈总会要求孩子教养好啊、有礼貌啊、成绩优秀啊……用这些来证明自己是个好妈妈。但如果你的自我认可足够的话,孩子吵闹时你会去想他可能情绪不好,孩子遇到了问题时,你会想作为一个妈妈应该怎么帮助他,而不会把这些变成个人问题,脑子里总是想“哎呀,他这个样子让人看到的话,会怎么想我?”
因此,父母要先把自己的自我整理好,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成为一个能觉察到自己的内在而且能够把内在表达出来的人。萨提亚女士认为,一个人只有把自我的部分处理好了,他就能够去应对外界各种各样的问题。
4、父母对孩子具有补偿心理,说明他没有办法接纳自己的成长,不能忘记自己对父母的渴望
首先应该要求自己不要怀着太多的遗憾、渴望。因为这样会使得自己在面对孩子时拿捏不准,要不做过头了,要么做太少了。
然后,就是尝试从自己的成长中看到积极的一面,问自己:“我能不能接受自己的成长?也许很困难,但是我毕竟今天活得还不错啊,而且,因为它,我还更加坚强、独立和包容……”童年生活中,一定会有遗憾的东西,但是也肯定带给过你积极的东西,无论如何,你自己走过去了,也学到了很多。所以,请接纳你自己,接纳你的成长,放下对父母的渴望。
同样,孩子的渴望是属于他自己的,你没有义务去完成他的渴望,就好像你的父母没有义务要完成你的渴望。每个人的期待都是属于自己的,别人如果愿意完成你的期待,要心存感恩,如果没有的话,那只是自然。
二 家庭系统中,爱的序位
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发现,在家庭系统中,有一些隐藏着的、不易被人们意识到或觉察到关于人类关系中的一些秩序,在操控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而这些秩序往往早已被爱所排定,这就是爱的序位。
如果我们洞察到并跟随爱的序位,和家人的关系会更好;如果爱的序位紊乱,对家庭关系的影响非常大。
专注婚姻家庭法律的余宇博士认为,在“爱的序位”中,
最重要是“我”,其次是伴侣,再次是孩子,再再次是父母,最后是兄弟姐妹。
很多家庭的关系失衡,原因就在于序位的错乱,导致产生很多不幸福的现象。
其一,许多家庭在孩子出生后,就把注意力全都放到孩子身上,一切都以孩子为主,这就是对秩序的一种违背。
如果其中一方把孩子放到了伴侣之前,自己眼里只有孩子忽视了伴侣,长期得不到关注的另一半,很有可能会出轨。
如果夫妻两人都将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可能会造成孩子压力过大,孩子容易厌学、离家出走。
于孩子而言,父母关系的和谐,比对自己需要的满足更加重要。
夫妻要先成为好夫妻,才能成为好父母,孩子才能成为真正幸福的孩子。
其二,中国“婆媳关系”、“翁婿关系”等的严重矛盾,也是序为错乱所导致的。
第一是因为组成新家庭的夫妻二人,把自己的父母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
第二是父母没有尊重子女新建家庭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强行介入了子女的婚姻关系。
新旧家庭关系的错乱,必然造成系统边界的模糊,系统成员对于爱的争夺,容易导致感情不和睦。
其三,婚姻中的“无私奉献”,付出、顺从伴侣的一方,觉得自己不值得。
“我自己”永远是爱的序位中的第一位,处于最重要的位置。
有的人,把另一半当做自己的全部,只照顾好伴侣,没有照顾好自己,甚至会委屈自己顺从对方。这样的婚姻关系,容易闹矛盾。
想要爱别人,先学会爱自己。只有学会了照顾自己、爱自己,才能经营好夫妻关系。
三 溺爱的危害
自古以来就有“慈母败子”的说法,所谓“慈母”指的是一种过分的母爱,也就是溺爱。溺爱的“溺”字间有过分和淹没的意思,过分的疼爱孩子等于淹没孩子。
有一个脍炙人口的父母,溺爱孩子的例子。
说的是中国古时候,有一个从小被母亲溺爱娇惯的少年,临刑前要求再喝一口母亲的奶,她妈妈解开衣襟喂他,这少年一口把母亲的奶头咬下,这位少年把母亲的奶头咬下,是恨母亲的溺爱娇惯了他。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就是溺爱
溺爱是非理性的过度宠爱,迁就,姑息的态度。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有两种,一种是包办,一种是纵容。
包办型的父母代替孩子做事和做决定,为孩子搞定一切。这种父母很容易养出严重依赖和不劳而获的孩子;包办型溺爱的父母容易养出啃老族
0~2岁的孩子,吃喝拉撒睡需要依赖父母才能很好地完成,需要父母尽力及时地帮助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2~4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需求。孩子想自己吃饭,刷牙洗脸、取东西等,看见孩子笨拙的样子,父母忍不住为孩子代劳了。
父母觉得自己很爱孩子,孩子却因为自主探索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过程被父母破坏了,他们陷入了沮丧和不安中。
其实,孩子都是在不断地失败和犯错中学习经验并获得成长的。
但这些父母由于害怕孩子受伤,受累和犯错,担心孩子做不好,他们剥夺了孩子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从而也让孩子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
当孩子被包办成了一个无法摆脱对父母依赖的人时,白眼狼、啃老族等就诞生了。许多父母此时后悔莫及,但已无能为力了。很多啃老族父母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终身劳碌以供子女榨取。
纵容型的父母,没有拒绝和约束孩子的能力,无论孩子的要求与行为有多不合理,他们都会拿出全部的力气去满足。这种父母很容易养出自我中心和为所欲为的孩子。这样纵容孩子的后果
1、孩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当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过分溺爱时,他们都同意自己的孩子的任何想法,回应他们的孩子的各种要求。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们并不感到羞愧和自豪。孩子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由于父母无限的支持,孩子们认为他们是对的。当孩子去幼儿园时,他喜欢吃什么,他喜欢在幼儿园玩什么,他下意识地认为他想要。但是,当老师或其他孩子有相反的意见时,孩子是不可接受的,因此与其他人产生矛盾。
2、自我克制能力差。
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孩子往往不会珍惜。如果父母对孩子太民主,孩子就会觉得所有事情都是理所当然,当有一天出现与他们意愿相反的意见时,他们会失去自我克制能力。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溺爱不是爱,是一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