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朋友圈都被一个名叫“后来的我们”的怀念气息包围着,或是跟风,或是真的触及到了内心深处,我们都在怀念过去单纯的感情,怀念过去很喜欢的那个ta。
奶茶是真诚的,她让我们每个人都在电影里找到了自己。除却最为人称道的彩色黑白交替的画面呈现方式,从选角到歌曲渲染,再到台词安排,奶茶借着林见清和方小晓,演绎出了青春年少时恋爱的美好,也让我们尝出了爱而不得的苦涩。
但奶茶也是失败的。她太注重表达对前任的依依不舍,太过于沉溺在对过去的回忆,这样的人生也只是在电影里会出现了。这就不得不拿《甜蜜蜜》来比较,在影片最后,邓丽君逝世的新闻在电视机里播放着,李翘和黎小军不约而同地驻足在电视机前,二人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是相视一笑,好像所有都在那一瞬间释然。
这是我觉得最好的前任重逢的画面。因为,所有真实的爱情是克制的。
我和前任分手也接近五年了吧,这五年里,我们没有见过,或是我觉得没有必要再见。偶尔QQ微信联系着,言语中也会觉得,哇,这个人好像不是以前的那个样子了。我们总会怨怼时间,怎么把一个那么好的人变了那么多。
再联系的时候,他总问我,“你现在有男朋友了吗?”。或者,他总问我,“如果我和她分手了,你会不会和我和好?”我总会觉得好幼稚,前任好像都会很想知道对方过得怎么样,过得好,是不是比和他在一起的时候要好?过得不好,你能帮什么吗?何况,有了女朋友还想着前任,对得起现任吗?
对得起吗?感情从来都是不对等的,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罢了。
正如同《后来的我们》里面,见清带着现任回老家时,被自己的父亲误认为是小晓,现任一脸错愕地看着林见清,可也无奈,老父亲眼睛不好了,这个现任也很“懂事”的没有反驳。
可当我看到这的时候,我不免觉得奶茶的用意太过于偏执,就这样匆匆地介绍现任。有一部分人看完后说,林见清就是个渣男。和方小晓分手那么多年了,自己有了老婆孩子,还和前任开房,问前任爱没爱过自己。
渣吗?这个问题我的那个前任也问过我。他说,你觉得我还算是个好男人吗?看着手机屏幕上他的这句话,善辨的我也沉默了。过了许久,我回复他,以前我觉得你很好,现在的我没有参与到你的生活,好与不好我没有资格回答。
他说,恩。
从什么时候开始方小晓喜欢林见清了呢?是从得知林见清为了她打人“进去了”那会,还是林见清一次次地把生意介绍给她呢?我想,情愫应该在两人拉着一根红围巾一起回家的雪地里就萌生了。但林见清是不知道的,不然也不会再追问着,“你爱过我吗”这么幼稚的问题。
田馥甄的《爱了很久的朋友》的乐评里,有个人这样说,“某天,你无端想起了一个人,他曾让你对明天有所期许,但是却完全没有出现在你的明天里。”林见清曾让方小晓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哪怕现在只能分着吃一碗面,只是后来的林见清被生活打压到丧失了斗志,磨掉了方小晓的热情。
林见清只知道方小晓一直张扬着的“嫁个北京人!”的梦想,只知道方小晓憧憬许久的“大房子里放着大沙发”的梦想,但他不知道方小晓和他窝在那个捡来的破沙发里的幸福,不知道方小晓看着他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的那种骄傲,也从不知道方小晓喜欢他那种“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可爱。
林见清不懂方小晓,不然何故再问她,“我已经很努力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了,你为什么不回来?”。方小晓要的是一个家,林见清后来只能给房子。
小孩子闹别扭了,都会抓着对方问,“你怎么不理我呀”,但成人是不会的。林见清从最初的踌躇满志,到后来的迷茫空洞,他一步步失去了方小晓。在梦想和面包之间,如果没有十足的能力,他们只能选择一个。林见清选择了继续茫然,而方小晓选择潇洒的离开,追寻自己的面包和梦想。
我一直在想,如果林见清在地铁发车前的那十几秒里抓着方小晓的手,就像方小晓义无反顾的跟着他的红围巾走回家一样,后来的他们是不是会幸福的在一起。不过如果他追上去了,影片也就不会那么吸引眼球了吧。
前任说,你知不知道,和你分手后我一直在等你,路过你住的小区的时候我都会停下来看看。
我嘴巴很毒,我说,您就好好和您女朋友在一起吧,祝您和您女朋友早生贵子,百年好合。
前任很无奈,他说我们差了缘分吧。
我说,不是缘分,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总将错过的缘由推委给缘分,多不负责任。
再后来,我们一直冷静着,没再抓着以前的事不放,就像陈奕迅演唱的《我们》里,“该说的别说了,你懂的,就够了”。
我们都足够成熟,不会再沉浸在“悲伤逆流成河”的QQ签名中,影片中的一些台词,“我最大的遗憾,是你的遗憾与我有关”,“后来我们什么都有了,只是没有了我们”…很抱歉,我品味不来。
电影《甜蜜蜜》里,李翘对黎小军说,你来香港的目的不是我,你是要努力挣钱将小婷接到香港来,我的目标也不是你。这是最真实的“分手誓词”,不矫情,不腻歪,真实的很残酷。
电影最赚足眼泪的应该是田壮壮饰演的老父亲。老父亲给方小晓写信的那边,影厅里的我们暗暗啜泣。我感叹的是老父亲迅速衰老,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感叹中国老父亲们的的克制性的亲情。但如果没有前面的感情铺垫,我很难会把这两位毫无血缘关系的两代人的牵挂联系到一起,不免有些为了感动而感动的牵强。
矫情,没有过错。只是现在的影片往往为了商业利益而加倍放大“感情”,好像生怕观众们接收不到似的。后来的我们,回忆前任的时候,更多的是“带着笑”或者“沉默”,不会矫情地对着有了如花美眷的他说着“I miss you ”这样模棱两可的台词。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在快速发展,人们太过聒噪,抖音快手这些放大感情的软件成了适应聒噪的工具。可是,越是聒噪,我们越该克制,聆听内心的声音。
如果以后,我们的爱情,亲情,友情都这样被商业炒作,后来的我们,会不会太可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