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最终都会以实践的方式展现出其力量。H老板富有激情的讲演会鼓动大批A粉们更勤肯工作,B粉们更愿意花钱买他的产品;政治家们的言语会鼓动选民们为其举旌呐喊;畅销书作者的言语会产生反响,催生热潮; 我的言语可能会让学生喜爱或反感,让上司褒奖或厌烦...
涉及双方或多方的对话呢?应当也是如此,即使未产生任何结果,至少也说明其语的影响力为零,而不是空。
我很讨厌嘴子,就是那种夸夸其谈,却在行为上鲜有作为的人(有时发现自己也是)。《关键对话》前八章铺垫了那么多,终于在第九章到了蒂落瓜结的阶段了:如何将对话转变成行动和结果。这是我最为期待的部分,但读完之后还是稍有失望。并未有让人眼前一亮之感。
作者建议:
- 1.首先要明确是否要做出决策,在决定后要避免错误期望和不作为两种陷阱(我可能犯了前一条错误);决策的四种方式有点形式化的定义:命令式,顾问式,投票式,共识式。
- 2.决策执行环节,需要明确行动人,行动目标,行动时间,检查方法。
今天的活动算是一个小案例。一个关系不错的同学结婚,我们在本地的同学拉了一个群,在里面七嘴八舌地商讨,几点去,如何去,去干啥,随多少分子,以后他应该少洒些狗粮...最终在昨天晚上十点多达成了关于交通的决定,在今天酒席开始前一个小时达成了关于分子钱的共识。这是典型的共识型决策,会话者的参与度高而效率低。
作者建议的第二点对教师在课堂上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