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不少人看《小偷家族》,是奔着金棕榈获奖影片的名号去的。
要知道,拿下该奖绝对是件不容易的事,亚洲电影拿此奖项,已经是八年前的事了。
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是该电影节的最高奖项,因其奖杯为金制棕榈枝,故称“金棕榈”。
如果说,奥斯卡更偏重于大众审美标准的电影,而戛纳更重艺术性。正因为如此,这类电影往往不具备很高的票房号召力,毕竟不能要求影迷都从专业的角度审视它的价值。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遗弃与爱的故事。高楼环绕下的棚户里,住着一家三代六口人,虽然他们每天都为一顿饱饭拼尽全力,但却时常充满欢声笑语。这个外人看来齐整的家庭,实则没有一点血缘关系。每个家庭成员都是被遗弃者,带着对生活的孤独和恐惧,他们相聚在一起,相互温暖却又各取所需。
随着剧情的深入,每一个被遗弃的故事都逐渐浮出水面,温情在生存压力面前时而变得的冷漠,拼凑的家人都努力地爱着彼此,享受着随时可能消失的幸福时光。然而,这个偷生于世的临时家庭,在户主奶奶去世后走向解体边缘。最终在一次盗窃事件后进入警察的视线,每个人带着原罪,难逃各自宿命。
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中的每个剧情都有特定意义,每句台词都是解开一把锁的钥匙。简单的剧情下,蕴含着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满满的内心戏。
01 复杂的人物背景没有一句旁白,却在台词对话中自然解开
这个其乐融融的临时家庭里,每一位成员都有一段被遗弃的经历。影片的高超艺术在于,不添加任何剧情以外的解构,仅通过剧情的自然推进和人物不经意的台词,毫无违和感地交代了每一个人的来历。
女儿是从嫌弃他的家庭中“拐”来的,剧中情节已交代。哥哥是从废旧汽车里捡来的,他在遇到困顿时总喜欢往旧车里钻,就是这个梗。
妈妈在跟小姨的对白中,提到了她跟爸爸是因接客相识的经历,而爸爸很可能是妈妈激情犯罪的同犯,他们都是被贫困逼成的逃犯。
交代了这几位人物,对小姨和奶奶的背景介绍则更加含蓄隐蔽。
剧中的奶奶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不仅是户主,还是家里唯一稳定收入来源。她的台词不多,却句句信息量爆棚。
比如,当外人来访时,她不经意的介绍:“这是儿子、媳妇、小姨……”,看是平淡,体现的是对儿孙满堂家庭的幸福和满足。她问拆迁人员:“我搬走,你能得多少钱?”这句话也看似简单,其实包含了,对儿子遗弃自己的愤怒,对拆迁后家人将无家可归的保护,而自己直接把天聊死,体现了坚决态度。
再比如,当小姨埋怨大家肯老时,奶奶的脸上却露出平静的笑容。“得过且过吧”,这是她挂在嘴边的话,她甚至愿意被啃老,因为更享受被人需要的感觉。最后在海滩上,看着一家人快乐幸福的背影,奶奶嘴角流出的那句“谢谢”,既是她最后的台词,也是最真情的流露。
此外,奶奶和小姨的关系比较特殊。奶奶家的佛龛上摆着一个老男人的遗像,和小姨原生父母家里的遗像是同一个人,不过那边多了另一个女人的遗像。由此可以推断,那个老男人遗弃了奶奶,而与另一个女人生育了小姨的父亲。小姨的父亲组建了新家庭,并又生育了两个女儿,因此遗弃了小姨。小姨和奶奶也算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了,这也是奶奶去世后,小姨特别难过的原因。
02 揪心的社会问题没有一句评判,却在角色沉浮中逐层撕开
导演是枝裕和有个特点,就是不对电影中的人物和现象做道德批判。他说,导演不是上帝或者法官,没有资格过多评判,他更愿意让观众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思考。
于是,是枝裕和用他的镜头,平静地记录下日本底层社会的艰辛与挣扎,由此反映出,种种社会矛盾问题,我们得以看到一个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的日本。
影片反映了日本社会经济低迷导致就业困难,以及阶层固化、老龄化严重、色情业泛滥、传统道德观念下滑等问题。片中没有点评和主观色彩,如同过路的风景,全靠自己去体会。
有人说,是枝裕和的电影就像一趟没有终点的列车,没有目的的旅行,你不要用力,也不要思考太多,放松自己,随波逐流,闻着花香,感受美好。
他把镜头对准一碗冷面,一锅热气腾腾的玉米,一个孤独的背影,一眼深情的凝视,一滴滑落的眼泪,在看似平淡中,却起到了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春秋的效果。
电影中,有一段话让人心酸,警察审问爸爸,也让小孩去偷东西,你还算是个人吗?爸爸这样回答,那是因为除了偷东西,我没有什么能教给他的。是啊,在阶层固化的社会中,穷人向上跃迁的鸿沟是那么巨大。
这不由让人想起《我不是药神》中那句经典台词:“这世间,最难治的是穷病”。
03 矛盾的人性纠结没有一句解读,却在内心戏里深情展开
贫穷真的可以限制人的想象。当每天都为生活拼尽全力,一个社会底层的家庭,根本无暇顾及诗和远方。
影片中,“吃”是最高频的场景,也是这个家庭最温馨的画面。在家里吃面吃玉米,在风景如画的海滩也忘不了吃面包,在便利店偷盗的主要物品也是食物,甚至偷盗成功后的庆祝也是为了一袋可乐饼,一家人总是在为填饱肚子忧心重重、拼尽全力。
所谓人穷志短,被贫困逼红了眼的人,哪还顾得上什么道德礼仪?
爸爸在工地上腿部受伤,妈妈为了更高的保险赔偿,恨不他是摔断腿。为了保住一份低劣的洗衣工作,妈妈和另一个贫穷的女人可以撕破脸面、恶语相对。
奶奶瞒着小姨,定期向她的原生家庭要钱。而小姨为了补贴家用,可以出卖自己年轻的身体。
奶奶的去世并没有引起爸爸妈妈的忧伤,他们甚至为能够冒领奶奶的养老金和得到一笔遗产而高兴。在严酷的生存压力面前,他们根本就没有资格去忧伤。
然而,他们又是那么有爱的人。妈妈把女儿抱在怀里说:“别相信他们说,打你是因为爱你,爱你就应该像这样紧紧的抱着你”。爸爸为哥哥表演蹩脚的魔术,和哥哥一起钓鱼吃泡面,他多希望哥哥叫他一声爸爸。
原本有爱的人,时而如此冷漠。剧情展示的强烈的反差,想表达的是生存重压下人性的扭曲。
哥哥最终以受伤的方式背叛了这个家庭,他心中爸爸应有的形象,是影片中的爸爸无法匹配的,他只能在心中或在远去的车上轻轻叫一声爸爸,但他永远无法面对影片中的爸爸说出这两个字。
影片最经典的画面,是在那个烟花灿烂的夜晚,一家人在城市的角落里、破旧的屋檐下,欣赏这突如其来的美景。导演没有展示烟花的美丽,只把镜头留给了那几张幸福的笑脸,所有的美好和希望都留给观众自己想象。
这个场景也寓意着人性之花的绽放。即使短暂,也羁绊一生,他们什么都没有,只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