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深度郁闷》,整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奥古斯丁的酒鬼因为童年不幸,以及逃避现实而陷入酒精麻痹。他的生活因为喝酒一团糟,为此他必须去治疗中心戒酒。
遗憾的是这是一本自传体文学,结局并不美好。他迷恋的两个男人,皮格海德和福思特,前者是一名艾滋病患者,为了使自己远离失去他的痛苦,奥古斯丁选择主动疏远,最后却仍然深陷爱人死去的痛苦。后者是他在酗酒者匿名会议认识的同伴,他同样没有逃离毒品的魔爪,最后两人分手告别。
这本回忆录从他仿佛一团乱麻的工作和进入治疗中心开始,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地方发展。奥古斯丁有足够的理智去对抗诱惑,他遵守着会议的规则:
“匿名酗酒者会议小组内成员之间不能发生关系”。
“如果你走进一家理发店,你迟早会剪头发的。所以不要去酒吧,想都不要想”。
“一年内生活不要发生重大变化”。
可惜生活不是拟定好的剧本,美好的爱情和藏在爱情后面的恶魔相继露面,推动着奥古斯丁走向堕落。
你孤独吗?
那就来喝酒吧!
你想念皮格海德吗?
那就来点毒品吧。
我们渴望的似乎都在这些能诱人成瘾的东西里一窥全貌,我们想借机逃离的方法也巧妙地藏身其中。
酒精、毒品,也许还有赌博、性爱,甚至沉迷手机,都能闭环形成病态的社交网路。奥古斯丁的自传的确在诉说他的怯懦,他以提前疏远来回避失去爱人的痛苦。但他的滥饮成性又何尝不是拒绝他人进入自己领域的信号呢?
借由这本书,又让我想起了曾看过的另一个同性恋故事《菲洛梅娜》。故事的主人公麦克自小就被人领养,但他始终记得自己的身世,内心飘零的孤独,让他沉迷性爱,最终致使深爱他的前任和现任最终失去了他。
很多人仿佛要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他们内心的缺失感始终占领着高地,一面渴望爱,一面又以拒绝甚至背叛来回避近在咫尺的情感。
而生活中的常态更加令人唏嘘,常常使人独居的原因仅仅是沉迷虚幻,人们甚至够不上书中人物的痛苦内心,他们只是乐于沉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