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 水
明天是雨水。雨水,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它与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一个节气。此时,冰雪融化,万物复苏,大自然便开始进入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周期。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雨水节气是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降水增多的转折点。其实,雨水节气的“雨”字,更多的是一种象征和预期,而非严格意义上的一个天气的指令。它反映出了古人对自然界变化规律的敏锐洞察和高度概括。在这个雨水的时节里,无论是否下雨,都预示着大地即将迎来更多的水分滋养,也为春耕春播做好了准备。因为,对于农民而言,雨水节气无疑是天赐的甘霖。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雨水节气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农事节气,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和民俗活动。人们会通过庆祝雨水的节气,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同时也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知道,雨水是一个既温柔又充满生机的节气,它标志着降雨的开始,气温的回升,万物的萌动。元人吴澄在他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表示着两层的意思,一是天气的回暖,降水量逐渐的增多,二是在降水的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预示着春天就要到来了。
在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是,水獭祭鱼:说的是雨水节气来临时,水面冰块融化,水獭开始捕鱼了。水獭喜欢把鱼咬死后放到岸边依次排列,像是祭祀一般,所以有了獭祭鱼之说。二候是,鸿雁来;雁知时之鸟,热归塞北,寒来江南。南方天气暖了,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候鸟是随着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幻而往来,以适应气候。三候是,草木萌动;天地间阴阳交泰,出现生机,草木乘此生机,开始萌动,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将开始抽出嫩芽。至此,大地便渐渐开始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们也知道,雨水时节,阳气正在升发,人们也应顺应自然,重点是养阳。传统中医学认为:“动养阳,静养阴。”《黄帝内经》也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天是主萌生的季节,阳气生发,燥是一大特点。很多人会出现口干舌燥、大便不畅等。因此,应当注意清心去火。在饮食上,可多吃些时令春芽,如香椿、豆芽、豆苗等,既能通畅肠道,也能顺应时节去火润燥。也可以多吃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药、红枣、薏仁、小米等。同时,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来增强自己的身体免疫力。又由于此时气候较阴冷,也可以适当地进补,如蜂蜜、银耳等。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雨水节气,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农事节点,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和民俗活动。人们会通过庆祝雨水的节气,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亦如在江南地区,有“占稻色”的习俗。人们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的收成。如果米花爆得越多,预示着收成越好。亦如,相传龙是掌管行云布雨的神兽。冬季时,天地间一片肃杀,龙便进入睡眠期。当立春过后,龙便抖擞精神,摆动身躯,飞向高空。它口中喷吐着水汽,化作丝丝细雨,洒落人间,这便是雨水节气降雨的由来 。
面对着雨水和即将到来的春天,古代的诗人们创作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诗词。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写道;“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的这首诗,简直是把雨水的柔情和早春的生机描绘得淋漓尽致。你看那细雨蒙蒙的天街上,雨水滋润得如同酥油一般,轻柔地拂过每一寸土地。远望过去,那片片草色仿佛已经连成一片,绿意盎然。可当你走近细看时,却又发现那草色其实还稀疏零星,带着几分羞涩和娇嫩,这就是雨水时节特有的韵味吧。而“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更是把早春的美妙推向了极致。他说,这早春的景色啊,简直比那满城烟柳的盛春还要迷人。是啊,雨水时节的早春,就像一位初妆的少女,带着几分羞涩和清新,怎能不让人心动呢?如,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诗中写道;“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可以说是把雨水时节的悠闲和惬意表现得恰到好处。你看,那“小楼一夜听春雨”,简直就是一幅绝美的画卷。陆游坐在小楼上,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春雨声,心中那份宁静和惬意,简直难以言表。而“深巷明朝卖杏花”呢?更是让人仿佛看到了雨水时节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象。清晨时分,深幽的小巷里传来阵阵杏花的叫卖声,那花香、那声音,都仿佛带着雨水的清新和生机。接下来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则是陆游在雨水时节的一种闲适生活写照。他闲来无事,便在矮纸上斜斜地写着草书。天晴了,他又坐在窗前,细细地煮着茶、品着茶。这一份悠闲和自在,简直是让人羡慕不已。
当然在雨水节气间,我们可以趁着雨水绵绵,到郊外踏青赏花,感受那大自然的美好。也可以在家中泡一壶清茶,读一本好书,享受着这雨水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