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有句俗语:“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
如果我们总是一味追求他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终将生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这本书讲得是阿德勒的哲学,弗洛伊德大家如雷贯耳,但阿德勒可能没几个人知道。《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以对话体的形式阐述了阿德勒的思想精髓,事关人生选择、烦恼根源、追求幸福等人生最重要的一些课题。
这本《被讨厌的勇气》是阿德勒心理学在通过岸见一郎的哲学滤镜之后所呈现出来的思想。所以书副标题才会叫阿德勒的哲学课,而不是心理学课。
我们一听到哲学会觉得很难懂,岸见一郎说,哲学用只有专家才能看得懂的语言来表述这本身就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哲学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对知识追求的过程。去了解事物以及获得知识的过程非常重要,而最终能否达到知的状态,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阿德勒强调,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这三点并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只有同时做到,才能建立牢固的“共同体感觉”,感受到自我价值,并获得改变自己生活的勇气。
勇气来源于自我价值感,想要体验到自我价值,需要建立“共同体感觉”,把别人看成自己的伙伴,在为伙伴做出贡献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三点:
1、自我接纳:分清“自己能够改变的”,和“自己不能改变的”,然后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
2、他者信赖:只有依靠无条件的相信,我们才能和别人建立起真正深厚的伙伴关系。
3、他者贡献:许多人的烦恼都在于无法喜欢自己,如果能够为别人做出贡献,就能感受到自我价值,进而接纳自己,喜欢上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万维钢老师解读
思维导图笔记
哲人给了一句话的回答说,他说:我们需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气。之前我们说,获得共同体感觉,感知幸福,自我接纳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如果我们能甘于平凡,那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但是我们又怎么能从一开始就接受自己平凡的度过这一生呢?那些在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拿破仑、亚历山大、爱因斯坦,马丁路德金,或者是节目中提过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肯定都是怀抱着远大的理想在生活吧?
我们经常都把人生比作是旅行。旅行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说我们想去埃及旅行,那么会尽快的达到胡夫金字塔,然后再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吗?不是的啊,我们踏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就已经开始了,朝着目的地出发,旅途当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即便我们因为什么原因没能看到金字塔,那也并非是没有旅行,这就是现实的人生。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青年问了哲人最后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哲人说,没有意义。打个比方说,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不合理的事情,战争或者是天灾,我们也不可能在被卷入战火而丧命的孩子面前谈什么人生的意义。人生并不存在普遍性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我们自己所赋予的。
哲人的祖父在年轻的时候,脸部在战争中受到了重创,有的人会因此认为世界太残酷了,或者人们都是敌人。但是哲人的祖父却选择了人们都是我的伙伴的生活方式。我们自己赋予人生意义就是这个意思。
当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那是因为我们选择了自由,我们选择了不惧怕招人讨厌,不为他人而活的道路。因为自由所以可能会迷路,而阿德勒提出了引导之星,作为自由人生的重大指针。
这颗引导之星,就是他者贡献。
无论我们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被人讨厌,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我们就能自由的生活,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就可以获得幸福。
其实我们自己的力量真的很强大,因为只要自己改变了,那全世界都会为之改变。世界其实很简单,而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