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问——我想做什么
一、兴趣的本质
对于职场人士来讲,自己从事的工作如果恰好是自己的兴趣所在,那在好不过了,但往往很少有人能达到这种理想状态,但自己从事的是自己十分厌恶的工作的这种几率也并没有那么高,大多数的工作者从事的工作都是和自己兴趣似乎没有多大关联,也谈不上多讨厌这份工作,甚至是“没什么感觉”的工作,这也就导致现在很多人工作中没什么激情和上进心,但也不会特别想辞职,只想安安稳稳的就这么凑合着领工资得了,殊不知,这种心态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是最有害的,因为,多少人从内心深处问过自己“我的兴趣到底是什么”?
对于兴趣这个东西,其实大多数人的理解并不对,字面上理解来看: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
喜欢不等于兴趣
我有个弟弟D君,他总在朋友圈里晒自己到全国各地品尝到的美食图片,也经常和我说自己的兴趣是美食,有次我问他,如果你的兴趣是美食,那你知道你所接触的那个地方的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吗?你知道那些食物的营养搭配吗?你能够从色、香、味、意等各方面形容一下你品尝到的美食吗?如果让你针对某个美食写一篇美食推荐你写得出来吗?a君想了想说:“呃,我不懂也说不出来,我就是觉得好吃,爱吃”。如果通过兴趣的定义来看,D君仅仅是”爱吃“而已,远远没达到”兴趣“的级别。
擅长不等于兴趣
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全校学生学习竖笛,当时我们每天下午放学都要留在学校集体学习一个小时左右的竖笛演奏,当时我发现自己和别的学生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别人都在对着乐谱一个一个音符对照着吹得时候,我只用心里默默回忆这首歌的旋律,手指就能自然的跟着演奏出来,根本不需要记谱,开始以为是偶然,但是后来我试着吹走自己喜欢的歌曲后发现,只要我能唱出来或哼哼出来这首歌的旋律,我就能通过竖笛吹奏出来。老师和家长也觉得我在管乐演奏方面有不错的天赋,后来我还接触了长短横笛,都能够无谱演奏。
这样看来我是擅长做这件事情的,而且我也一度很多年都认为吹笛子是我的兴趣之一,但是这么多年,我的几把笛子一直静静的躺在柜子里,从来没有被我主动拿出来吹奏一曲,后来我渐渐反思,也许我只是擅长而已,我并没有从精神上对笛子演奏这一行为有什么积极地需求,由此可见,这并不是我的兴趣。
由此来看现在的职场新人,多少人在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是选择的自己的兴趣呢?有绝大部分一部分人是由于“这个专业分数低,容易考”、“这个专业将来好就业,挣钱多”、“这个专业听着洋气,有面子”,或者是无奈分数太低被调剂到现在的专业。而毕业后找工作的一大原则也是和本专业相关,也许大学几年本专业学的很扎实,工作上做的也不错,但是做了一段时间后就失去了激情,这就是因为虽然自己擅长做这个,但这并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
二、再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里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是要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我们在工作的过程当中肯定遇到很多让自己十分羡慕的大神级人物,或学习模仿他的一招半式,或想让大神“带你一起飞”,或想成为大神的“partner”,甚至梦想自己也变成“大神”。这些大神可能是自己的领导、同事、客户、或只能通过媒体报道才能知晓的行业精英。在大家“羡慕”、“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考虑过在这些“大神”光鲜亮丽的背后,在人群之后的他们,在家中、地铁、台灯下、电脑前、荧幕后的他们是一个什么养的状态?
在了解了这些“大神”成功的背后其实有着不为人知的努力、心酸甚至失败后,你是否仍然觉的如果是自己,也能够为了成为“你心中的大神”,忍受寂寞、品尝心酸,承受失败并且乐此不疲,如果你为了变成这样一个人愿意承受这一切,毫无疑问你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是最具激情和持续动力的。
三、最后问自己“你想做的工作”是否够你“安身立命”
客观的讲,从事着并非自己热爱的工作的人并不少见,而为追逐自己所谓的“梦想”而不切实际的努力的人也很多,有时候走错方向比原地踏步更可怕,原地踏步也最多是止步不前,而走错方向往往离终点越来越远。很多人羡慕作家,觉得这些人每天不用打卡上下班,没有kpi绩效考核,没有上司,没有办公室政治,每天想几点睡几点睡想几点起几点起,拿着不菲的收入,全世界各地旅行找灵感,有着不错的社会声望。于是这些羡慕的人自己也辞掉工作去追逐一个“作家梦“,可当这些人发现自己不用打卡上班的时候,忽然没有了起床的动力;没有了上司和同事,忽然失去了与人交际的动力;没有了规定的任务,坐在书桌前拿起笔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什么也写不出来。这时候才意识到,好像自己现在的才华还支撑不起来这个梦想,但这时工作辞了,又写不出什么东西,连基本吃饭的家伙都丢了。因此,追逐梦想的最基础的前提条件是,能让自己吃饱穿暖的前提下,能让父母妻小生活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追逐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