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4.23世界读书日,想到晓雪的《优雅是种力量》一书中《总有一种方法,让我们继续成长》,不仅答疑解惑,还常常让我们会心一笑,获得共鸣。
0 1.人到中年,也需要继续成长。
我们常陷入莫名焦虑中,这是典型“中年危机”。人到中年的“危机”,和年少时很不一样。
年少时,随时都可以向年长的人请教,总有一位长辈醍醐灌顶,几句话让我们豁然开朗。
四十岁以后,人生就是自己的一局棋,迷阵重重,解惑只能靠自己。
所以,读书,大量地阅读。可从少女到少妇,要忙的事情太多,总是觉得,不可能再有大量时间阅读。
0 2.默默给自己制定读书计划。
最开始受益的不是读书,而是独处。
为了有时间去书店找书,再有时间看书,独处的时间,忽然多了起来,而且是没有电视、ipad与手机的独处。
这才体会到原来独处如此畅快,让人身心有一种自由,就像一种深呼吸,呼出去很多焦虑,吸进来很多能量。
如果一个人可以享受孤独,将是他长大的重要标志。
你可以不受任何干扰地自己去想些事情、或者什么都不想。让沉浸在繁忙与繁华中、那颗一直在旋转和飞跃的心,有了一个机会落地、静心、思考。
当你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发现原来认定的不可更改的生活作息表,是可以改变的。
每天最后一个小时在书店度过,等着书店的姑娘过来小声地说:姐姐,今天我们要下班了…..
然后穿上外套,揣着一两本刚买的书,夜色里月光如水,有小小的满足与幸福。
在书店里选书,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
一本书,如果看了15分钟,有爱不释手之意,立刻决定买下;如果看了15分钟,已有小不耐烦,那就翻翻放回原处,再换一本。
0 3 .时间不够,试了很多种读书的方法。
春天要过的时候,发现三本同时轮换读,循序渐进得最快:
一本哲学、宗教类书,读起来略吃力,但相当有裨益;一本自己喜欢的风花雪月的散文集和小说,轻松爽目;一本旧书复读,比如大学时代最爱的民国作家系列:张爱玲、鲁迅、沈从文等等。
那些旧书,因为曾经读过,读起来就像是读自己的从前,心里有一种感动。
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读这些经典时,是看人家的好故事和好文笔;二十年后再读,书里看到的,竟然都是自己,是经历,是那些成长的印迹。
阿城曾经有一次谈到读书的两个阶段,从量到质:
先不要判断好书坏书,先什么都看,你才会有一个自己的结果,必须要有一个这样的过程。
中国有一种传统读书的方法,叫“素读”,就是看书的时候不带自己的观点看,看它说什么,完了再用自己积累的东西跟它有一个思想的对谈。
书应该是越看越少。人生有限,你要不提高效率的话,读的书一定少。
从头开始,真正海量阅读, 有了量的积累,才敢谈质的自我选择。
夏末,那些困住自己的心结,一点一点地松开了。曾以为,找不到答案的很多问题,都在书里找到了答案;后来发现,有些问题是自己放弃了追问。
0 4.总有一种方法,让我们继续成长。
心界已开,有些事更坚定了,有些事更淡然了,有些事,就放下了。
几年过去了。家里四处都散落着这些年约会过的那些文字,客厅、书房、卧室、洗手间,无处不一摞摞地堆着,随手翻起一本,惬意而美好。
回不到少年,长夜依然漫漫,总有一种方法,让我们继续成长。
2021.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