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以为“中年”这个词离自己很远,甚至两三年前我也还是这么坚定认为的。
作为一个80后,我对任何关于写“中年”的文章和新闻嗤之以鼻。
而时间就是这么不紧不慢无声无息地跟你玩着躲猫猫,我藏起来了,你看不到我,你甚至都不愿意承认我,
那我现在出来了,哇,不好意思,你已经快要到达“不惑”的关口了,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呢?
来到路口
比冷空气先到的是中年危机的焦虑。有人说,无能的人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才焦虑,才有危机感。我觉得不尽然。
中年的焦虑和危机感不是年华的流逝,不是职业的困顿,不是家庭的焦灼,而是对自我价值的认知缺失。
我们中的大多数,无不是从小到大被定义着前进,从婴孩、到少年、到成年,该干嘛的年纪就干嘛,读书工作结婚生子,理所应当又顺其自然。
可是,当我们站在这个人生节点上的时候,自我意识再一次强有力地跳脱了出来。
为什么是再一次,人的前半生应该有2次这样的经历,第一次是青春期,你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了;第二次就是这个时候,你意识到自己不再年轻了。
最近热度很高的新剧《听见她说》里面,我们似乎可以在白百何、袁咏梅等角色身上窥到一些女性在过渡到中年以及经历中年的过程中,内心的冲突挣扎和自我意识的崛起。
于我而言,没有很成功的经验想要拿出来分享,因为我明白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同,每个人的选择也不一样。
周岭在《认知觉醒》一书里提到
人的大脑有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构成,真正的觉醒者往往有意无意地用感知力来代替思考力,理智的分析和计算无法解出内心的真正需求,唯有感性的觉知和洞察才能让答案浮出睡眠。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静下来听听“心”的声音,真的很重要。
随“心” 用“心”
一要随“心”,二要用“心”。
先说随“心”。
有句歌词是“心会跟爱一起走”,对于一个女人来说,选择伴侣就是选择第二次生命,那么是不是打心眼里认可对方的爱,认可他的过去和将来,认可我和你变成我们之后的共建幸福的决心和力量,这些都是不能用计算来衡量的,而是来自“心”的感知和召唤。
如果说选择伴侣是选择自己的第二次生命,那么选择孩子就是选择赋予新生命的责任和担当。
我的大宝是在正常的人生轨迹节点诞生的,但是很多人奇怪为什么二宝要选择在大宝即将迎来成长礼,而自己也被定义为高龄产妇的时候才想到要呢?
真的确实很随“心”,虽然二胎政策早已放开,但前几年的自己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考虑,直到两年前像是经历了一次顿悟,当身边所有人都不再游说我的时候,内心却冒出了抓住适龄的尾巴再添一个小宝贝的念头,不然,也许,这辈子就有了一个遗憾。
再说用“心”。
当时的选择是否对错,只能交给时间来验证吗?只要我们能对自己的选择多一点肯定,多一点坚持,多用点心力,吸引力法则自然会将我们引入越来越好的轨迹,婚姻如此,亲子如此,教育如此,事业亦如此,我们全力以赴花进去的心思,总能在不同人生节点带给我们一些惊喜和收获。
反观 自我价值
对于一个女性来说,人将中年,婚姻子女尚可,确是一大幸事,但并不是全部,人生还未过半,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此刻尤为凸显了。
年轻的时候,大把的青春和精力放在拼搏向上生长,为了在这个社会能有自己站立的一席之地,无问西东,干就是了!
然而十几年的职场经历下来,是时候认真去审视身后的这条路,是否真是自己孜孜不倦上下而求索的理想之路?当然每个人想法和选择不同,最重要的是直面自己的内心。
如果一直在走的这条路是自己认定的方向,那是多么幸运而又让人兴奋的事情。可我们中的大多数往往在年轻充满斗志的日子里,并没有甚至也无法做到让梦想和现实撞个满怀。
然而等到了将遇不惑的年纪,人生前半生的大事基本已成定局,在可以选择的时候,就像荣格所说“多用一些时间关注自己反倒是最应该做的事”。
月亮 六便士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兰是略带夸张的文学人物形象,但在人生可以选择的时候选择一条通往理想和初心的路走下去,即使前路充满未知,那就是那个月亮了。
在2020年末到2021年初的这段时间里,我也一直在心里反复思考,自己接下去的人生道路是选择继续原路前行还是调整方向前往未知的将来。
最终我决定离开原先稳定有保障的舒适区,潜心阅读写作,多走走多看看,多和身边朋友交流,探寻更多可能性。
让梦想照进现实,此时不动更待何时?难道等到自己老了才去遗憾吗?
毛姆对成功的定义是“取决于你对生活赋予了什么意义,取决于你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取决于你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所以,让我们不要纠结,不要踌躇,不要害怕,不要焦虑,不要坐等,勇敢的听从“心”的召唤,主动探寻,并为了自己的选择用“心”准备和出发,你就离梦想又近了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