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听了学伴们分享的语音,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案例很完美,我却滋生出不少疑问。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1、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2、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最近发展区是心理学的重大理论,初接触觉得非常高妙,但,是否适合家庭教育呢?
细思之下,觉得实际操作难度不小。
要在家庭中实施最近发展区理论,父母至少要解决或具备相当的条件:
1、 对儿童不同阶段发展有清晰的认知
2、 已经基本处理完成自己成长过程中积累的相关情绪
3、 对儿童有积极的、持续的关注
4、 有足够的经验、智慧去引导
5、 在引导和干渉之间的分寸有准确地把握
6、 如果发展区引导失败,了解后续的跟进调整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可以满足这些条件,尤其是独生子女父母。
可能,“最近发展区”理论更适合学校教育,由有相关资质和经验的老师实施。但矛盾的是——学校的普及教育是一对众多,最近发展区有普遍性,但也有个体差异。“最近发展区”本身就是敏感的一个区域,又时效性,老师有这么多精力和时间及时处理吗?
我对发展区存有疑问,主要来自于女儿成长中的一些观察。
女儿19个月开始握笔,随性涂鸦,她很享受,对自己画的东西感觉良好。那时不了解儿童心理,为了让女儿多吃点,我会画朵小红花、画只小狗小猫奖励。几次后,女儿开始不画画了,拿着笔总是说——妈妈画,妈妈画。
幸运的是,我接触到日本人鸟居昭美写的《儿童的涂鸦》,他在书中强调——1-9岁之前不要教儿童画画,只给他们纸和简单的笔,让他们随意涂抹。 此后,当女儿要求我画画时,我按书中的指导,特意乱涂一些线团或无规则的线条。几次后,女儿不再要求我画,恢复了原先的状态。
之后,我一路观察女儿的涂鸦和不同阶段发展的过程,完全契合了鸟居昭美观察的结果和理论。
受书的影响,女儿在三年级开始学国画,一年时间赶上学了三年的同学;六年级下开始学素描,半年时间超过了在少年宫学了好几年的同学。在小学的班级里,甚至有几个同学像收集邮票一样,收集她的小画。
而最珍贵的,是女儿一直保留了对绘画的热爱,她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
原来,只要营造一个自由涂鸦的环境,尊重孩子内在的发展规律,不破坏,也无需引导,孩子天然会习得、呈现让我们惊喜的绘画才能。
我的悟性很低,单在画画这件事上彻底置身事外,全凭女儿自行发展 。而其它,凡是我想努力介入、指导、干涉、改造的,都不如完全放手的画画。相比其它,女儿在绘画能力上的发展才接近理想。
所以,我对发展区理论存有疑虑,儿童需要被引导吗?
Snow就儿子们的星球大战问题,处理得勘称完美。
可是,我的问题是
1、如果成人不介入会怎样?孩子会处理不好吗?
2、如果孩子第一次独立处理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下一次会有发展变化吗?
3、儿童绘画的能力是一个自主发展的过程,那么其他能力呢?学习的能力,合作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需要成人积极介入吗?需要提前设置适当难度的内容去引导吗?
4、9岁之前不要教画画,9岁之后可以学习绘画的技巧,那么在儿童其他能力的发展和教育上,是否也有类似的时间线呢?发展区的应用有时间阶段吗?
我觉得儿童独立探索的价值——在探索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发展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事物本质的能力。
女儿小时候就有个发现——人的五官对情绪影表达影响最大的是嘴,如果其他都不变,嘴的弧线往上弯,脸是开心的;如果是平的,是正常的;弧线往下,就是不开心的。这是非常准确、本质的、自主的发现和领悟。
而在我最着急的、介入最多的数学上,她却几乎没有类似的发现。是我的介入抹杀了孩子的数感和逻辑能力?
不得而知。
相比,我还是愿意持有人本主义信念——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就会努力的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所以,现阶段,我相信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在孩子身上工作。
把关注点放在自己上,在自己身上工作;同时在环境上工作,积极为孩子提供、创造良好的环境。
爱孩子,相信孩子,供给充足,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