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读书营的老铁们,我是果果,很开心能够和大家一起分享我22天的收获,在本次分享之前,我想先问大家几个问题。
你是否有什么事情一直想做,但又觉得缺少天赋、时间或者能力,迟迟没有行动?
你是否事业上节节高升,却牺牲了个人生活。不但与家人缺乏亲密的沟通,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正了解自己,到底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你是否总感到时间不够用,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觉得压力沉重,终日忙忙碌碌,可却碌碌无为?
你是否又开始今年不知道第几次的节食,你知道自己体重超标,也确实想有所改变。你查找所有的减肥资料,确定目标,激励自己去减肥,可是几周后就溃败了,完全坚持不下来,怎么办?
如果你有以上的困惑,剽悍老铁们,相信我,今天的分享不仅会解答你的困惑,还可以让你成为一个真正的高效能人士。是的,没错,我今天的分享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首先,先简单的介绍这本书和本书的作者。《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一部永恒的畅销书,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之首长达20多年,总销量超过2500万册,在全球140多个国家以40多种语言出版,在美国,《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在中国,它是商界经典的培训教材,同时也是世界500强企业必备的培训课程。本书作者史蒂芬·柯维,是美国学界的“思想巨人”,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潜能的导师”,得到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特别接见,是前总统克林顿倚重的顾问,《经济学人》杂志推举其为“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史蒂芬.柯维向数十位国家领袖,包括四位美国总统提供过培训和建议,其管理思想影响了数百万来自全球各界的人士。
本书中,作者史蒂芬.柯维从塑造自我的角度出发,为我们讲述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同时还分析了如何通过自我管理以及人际关系管理,达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平衡,从而实现一个人的成功,以及螺旋上升式的成长。
在讲七个习惯之前,我们先来谈谈“高效能人士”的“效能”是什么,我们来听一个故事。
一个贫困的农夫,有一天在他的鹅圈里发现一个闪闪发光的金蛋。开始他以为这是个恶作剧,正准备把金蛋扔掉的时候,他转念一想决定拿去验证一下。
结果鹅蛋竟然是纯金的!农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会有这样的好运。第二天他越发怀疑,跑到鹅圈一看,还是和昨天一样。此后他每天早上一睁眼,就去鹅圈拿金蛋。不久他就变成了富翁,一切都那么不可思议。
可是财富却使他变得贪婪又急躁,已无法满足于每天一个金蛋,于是他异想天开地把鹅宰杀,想将鹅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谁知打开一看,鹅肚子里并没有金蛋。鹅死了,再也无法得到金蛋。而毁掉这一切的,正是农夫自己。
这个故事阐释了效能的基本定义。许多人都用金蛋模式看待效能,即产出越多,效能越高。而真正的效能应该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产出”,即金蛋:二是“产能”——生产的资产或者能力,即下金蛋的鹅。
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则是效能的精髓,也是本书几个习惯的基础。在知道了效能的基础上,我们进入今天的核心内容。
史蒂芬.柯维博士认为要应对来自内心和社会的挑战,需要养成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他们分别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这七个习惯能够帮助我们真正认识到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掌控者,帮我们找到在这个世界的使命,以及正确处理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充分提升自己,并为更多的人所欢迎。
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
在这本书里,高效能人士的第一个习惯就是积极主动,这是一个高效能人士的标配,也是高效生活的基础。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积极主动就是你要为自己的一切负责,而且也只有你能够为你的世界负责。
我们都知道蝉联美国福布斯富豪榜23年榜首的比尔·盖茨 ,很多人把比尔·盖茨的成功归因于运气,说他不过是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但如果仔细思考,这种说法就会不攻自破。当《大众电子》杂志把Altair电脑当做封面,并宣称这是史上第一台个人电脑时,盖茨立刻联合保罗·艾伦 组建了一家软件公司,为Altair电脑编写语言程序。也许,盖茨是在合适的时机掌握了编程技术,但是很多人都在学习这个技术,比如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学习电脑科学和电子信息工程的学生,在IBM、施乐公司和惠普这类技术公司从业的高级软件工程师,还有政府研究机构的科学家。数以万计的人都能做到盖茨所做的,但是他们没有。盖茨当机立断,从哈佛辍学,夜以继日地编写程序。盖茨变得与众不同的原因,并不是在适当的时候做决定的勇气,而是他在适当的时候积极主动回应。
在我们社群里,就有一位自带光芒的神女子——大晶老师,大晶老师身上焕发着积极主动的光芒,她积极主动地审视自己,从全方位的角度考虑问题。她主动手工统计了全群430多号人将近4个月的晨读感悟和话题参与记录,积极参与2班精华内容组的小记建版,主动帮助剽悍晨读的文稿和录音挑刺一个月。她的积极主动帮她成为决策组的一员。
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
很多人埋头苦干,到头来却发现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错了墙,但是为时已晚,所以忙碌未必出成果。也有很多人功成名就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发现自己牺牲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引,所以明确真正的目标很重要,只有明确了真正的目标,再勇往直前,坚持到底,才会有更好的效能。
作者告诉我们,心中牢记以终为始,才会成为高效能人士。我们每天都应该不断地问自己: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当务之急是什么。
柯维博士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场景,现在闭上眼睛想想,假如你现在坐在自己葬礼的现场,坐在最后一排,所有人都在讲述他们眼中的你,你觉得人们会如何总结你的一生?你会喜欢这些评语吗?如果不是,那你就要“以终为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了。只有你希望在盖棺定论时获得的评价,才是你心目中真正渴望的成功。
以终为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撰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扎克伯格曾经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说,“找到这个世界赋予你的使命,是真正幸福的关键。”使命宣言主要说明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品德),成就什么样的事业(贡献和成就)及为此奠基的价值观和原则。
盖茨是以终为始的践行者,年轻时的盖茨有一个梦想,就是让每个人都拥有一台可以用来沟通和学习的电脑。那时候,计算机实在是太贵了,即使是计算机生产公司也觉得盖茨是痴人说梦。在当时,这简直是不可能的——哪怕是对当时的盖茨而言,都很难得到一台。可是盖茨以自己的目标为导向,努力实践,谁也想不到,计算机从开始的100万美元一台到今天只需要1000美元。如今,盖茨的梦想是实现所有生命价值平等,于是盖茨与妻子一起创办了比尔与马琳达.盖茨基金会。盖茨在2007年哈佛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中说:“对于马琳达和我来说,挑战是一样的:怎么用手上的资源让尽可能多的人受益。”
我们每一个来到读书营的书友们,都有自己的终极使命,或是因为想要读好书,或是因为想要更加精进自己,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在读书营相遇了。
第三个习惯:要事第一
有效管理即把握重点的管理,决定了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后,再靠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把重点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所左右。
《成功的共通性》的作者——葛雷,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所有成功者共通的秘诀。最后,他发现勤奋、运气或灵活的手腕虽很重要,却非关键,惟有掌握重点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对于高效能人士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从自我管理开始,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人生使命里,坚决杜绝其他无关的事情影响首要任务。高效能人士的脑子里装的不是问题,而是机会。他们不会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和精力,而是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但是在自我管理的过程当中,许多不重要的工作可能会占用我们大量的时间。柯维博士建议以周为单位,以自己的使命为目标,给每一项工作都安排灵活的进度表,剔除掉那些不重要的工作。而且也不要什么事情都自己做,要充分放权,带领别人一起工作。这样的效率要比单枪匹马高出很多。
盖茨在哈佛上大学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从哈佛毕业才是年轻的比尔·盖茨最紧要的任务。相反,他却不顾周围好心人质疑的眼光,从哈佛退学,努力完成自己的目标。创建微软时,他把所有能量注入两个首要的目标:雇佣最好的员工,开发几个重量级的软件,其余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在读书营里,很多的大咖都是身兼数职,多重身份加持的他们,依然可以处理好各种关系和事务,靠的就是要事第一的做事原则。比如我们的大晶老师就说过,任何时候都要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就一定可以看到成效。
第四个习惯:双赢思维
双赢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般人看事情多非此即彼,非强即弱,非胜及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视为自己之失。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高效能人士都不会有那种“你死我活”的心态,他们总会认为每个人都获益比争个你死我活好得多。而且柯维博士认为每个人都是大环境的一部分,如何调动整个大环境帮助自己,而不是抵抗自己,是成功的一个关键,多多思考自己在做的事情有没有让所有人都受益的可能。
表面上,盖茨的性格似乎更符合独善其身的赢者心态,他是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一直在一本名叫“噩梦”的记事本上记录可能会导致微软失败的方面。在市场激烈竞争的考验下,可能只会有几个赢家,剩下大部分是输家,盖茨绝不会让微软输给任何一个赢者。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盖茨善于把互补的各方结合成一个整体。为了实现梦想,盖茨意识到微软若想壮大实力需要借助其他公司的优势: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如IBM这样的个人电脑制造商。同时他还共享了股权,当微软获利时,员工也成功了。盖茨实现了多方的合作共赢。
猫叔经常说“利他就是利己”,这就是最好的双赢思维。在读书营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怀着一颗利他的心,我们总是在想可以为大家做点什么事情。正是这种利他的思维,反而帮助自己开发了更多的潜能,收获了更多的感动和自信,实现了双赢。
第五个习惯:知彼解己
知彼解己是进行有效人际沟通的关键,我们必须要先努力了解“别人”,然后才能够尽力让别人了解“自己”。柯维博士说,你要先去了解对方,再让对方了解你自己。如果双方根本不了解彼此,那么双方的交流就会有隔膜,谁也不可能对对方彻底地敞开心扉。
这是有效沟通的关键,但是绝大多数人并不擅长去倾听和了解别人,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和训练更多的都是说、读、写。因此柯维博士提出了移情聆听的训练方法,他认为要实现真正的知彼解己,就要我们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上,以“理解”的姿态去了解这个人,听这个人到底在说什么、想什么。
盖茨把焦点转移到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之后,他从未说过:“我已经在商业上获得成功,所以我也知道如何获得社会影响力。”他并没有完全站在执教者的立场,恰恰相反,他带着无尽的好奇心想要有所理解。他带着问题前进,站在别人的立场去理解,去倾听,去和朋友请教,让基金会帮助更多的人,让基金会的影响力更大。
就像读书一样,我们希望从书中解答自己的困惑,帮助自己成长。那我们首先就要了解这本书到底是写的什么内容,只有了解书中的内容,才可以运用书中的知识更好的对症下药为自己解答困惑,不断提升自己。
第六个习惯: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的基本心态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和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
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收获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获。因为不同的意见代表了不同的观点,从更开放的角度,抛弃成见,结果常常会出乎意料。
统合综效,就是一门让“1+1>2”的学问,是有效而正确的原则,其成效超出此前所有习惯,代表了相互依赖环境中的高效能,代表了团队协作和团队建设精神,能让团队成员通过合作实现创造。
也许我们无法在相互依赖的交往中和统合综效的过程中控制他人的行为模式,但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自身的统合综效。我们应该尊重自己善于分析的一面和富有创造力的一面,尊重差异会催生自身的创造力。
即使处于不利境地,也不应该放弃追求统合综效。不要在意别人的无理行径,避开那些消极力量,发现并利用别人的优势,尊重人与人之前的差异,提高自己的认识,扩展自己的视野。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勇敢而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经历,借此鼓励他人同样地坦诚相待。
盖茨统合综效最好的例子就是,他与长期合作伙伴史蒂夫.巴尔默的配合。盖茨和巴尔默合作时的收获要比双方单打独斗大得多,1+1绝对大于2 。
读书营也绝对是1+1>2的地方,在这里会有各种思想的火花碰撞,可谓是百花齐放,思想的盛宴。
第七个习惯: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提升原则
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炼自己,因为生活都得靠自己。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应该把自己当成砍树的锯,不断更新和磨砺自己。一个人最重要的资产就是自己,人要想不断的成长,就要不断的优化和平衡自己的四个方面,分别是:身体、精力、智力和社会情感。在这四个方面,我们都要不断更新和磨砺自己,发现自己那把不够快的“柴刀”,然后做出相应的提升计划。
最后一个习惯在七个习惯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一方面,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做好事情,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不断更新自我其实是没有捷径的,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必须学习、坚持、实践——再学习、再坚持、再实践。
在微软创业最紧张的时期,盖茨也会定期抽出一整周阅读和反思,扫清一些障碍,那是思考的一周。那一周就是盖茨不断更新,提升自我的一周。
猫叔经常说要复盘,其实就是不断更新特别好的方式,我们的复盘可以从身体、精力、智力和社会情感四个方面着手,不断精进自己。
以上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亚里士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不断践行以上的七个习惯,只有发自内心的改变,去实践,才可以不断取得进步。
最后以书中的一句话结束本次分享,“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说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