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直去学习,化解沟通的问题,语言的力量有多大呢,有人说语言力量很小,因为在绝对的偏见前,在多的语言都显得苍白;但是有人却看到了语言的重要性,有人用演讲站上了德国最高领导人的位置。语言可以是尖锐的矛,刺痛人的心;语言可以是温柔的一个拥抱,给人力量和关怀。
语言作为信息的一种,作为信息的一种同时也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符号包括能指和所指,能指是一个物体、图像、声音本身,就是从我们口中说出的每一句话它本身,但是一千个人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说的话,可能别人听到就是另外一个意思,而且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断句的不同,一句话能有至少3个意思,我们能够通过说话者的体态和表情来推断这一句话的意思,以这样的方式能够理解所指的意义的宽泛。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误解,表达感受和倾听别人的话,这就是“语言的艺术”了,首先正确的区分感受和想法“我觉得我吉他弹的不好”这句话里就是想法并没有感受,“我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这是感受,非暴力沟通的一个要素就是感受,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能够能够更清楚的表达感受,让沟通变得更加流畅,因为沟通本身就是一个情绪交换的过程,在沟通的时候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别人准确的了解自己的感受,才能做出反映。
面对别的人指责,或者听到不中听的话,第一种反映是觉得自己有错;第二种是指责对方;第三种是选择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来应对;第四种就是以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来应对了。
书中介绍,人的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一、“感情的奴隶”,这个阶段,我们一种需要对别人负责的态度来审视,让别人快乐是自己的义务,如果别人不开心,一定是自己身上出现了什么问题,需要做些什么,那么这个时候这种态度就会把别人看做负担,因为这会让自己很累,无时无刻都在照顾别人的想法吗,陷入无限的内耗中,第二阶段就是“面目可憎”
在这一阶段由于接受了前面感情阶段的折磨,内心变得麻木,为别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别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这个时候遇到别人遭遇的苦难,会无动于衷。“我已经在沃尔玛杀了10年的鱼,所以我的心和杀鱼的刀子一样冷”这个网络上的梗就可以很好的概括这个阶段。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这个阶段,经历了潮起潮落,山海归无影,开始明白帮助别人不是出于内疚、愧疚,而是发自内心的善,虽然我们能为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为负有完全的责任,但别人的行为,那就随他去吧,和我没有关系,我不需要为此负责。
语言的艺术是需要细雕慢琢的,是需要在一次次交流的学习和总结的,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害怕,路就在那,你走与不走,他都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