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回答一个比较基础但很多人没有搞清楚的问题:什么是运营?运营和市场有何不同,运营又和产品有何区别,不同段位运营之间有何区别,运营是不是打杂。有些问题甚至会直接影响工作效率。
参考书目:《从零开始学运营》 《运营之光》 《李叫兽市场系列指南》
一、定义运营
张亮对运营的定义:一切能够进行产品推广、促进用户使用、提高用户认知的手段都是运营。
黄有璨认为:互联网产品价值=功能+体验+用户参与价值,而全部的运营工作都是围绕着最后一项“用户参与度”进行的。
从核心任务的角度来讲,运营主要关注流量建设和用户体系。流量建设指通过各种推广、扩散、营销、活动等手段,提升网站/APP/新媒体等流量指标;用户维系指持续推动用户的活跃和留存,并产生用户价值。
从具体工作细分来看,运营工作主要分为拉新、引流、转化和用户维系两方面。前者具体职能包括但不限于第三方渠道推广、病毒营销、活动、新媒体、广告投放、品牌传播等;后者则包括客服、用户体系建设、用户召回、运营机制设计等。
从运营类别来分,运营主要可以分为: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和产品运营。
从运营的工作流程来讲,大致分为四个步骤:
总结:用宏观的视角去理解运营,同时更需要带着微观的心态去落地和执行运营。
二、运营与市场营销
我对市场营销有偏见,就像我对运营的偏见一样。我所理解的市营其实是促销,我所感受的运营其实是杂乱无章的琐事。不界定清楚这些概念,人就会陷入这种傻逼状态:老板→这么点小事都搞不定,花这么多钱雇了个白痴;员工→要我干这么凌乱的杂活,大材小用,给这么点工资,还想让我拿命去拼?
李叫兽有一系列文章专将市场,它把市场营销定义为:Satisfy your customer in a profitable way(有盈利的满足顾客需求),市场部最重要的工作是创造和管理产品的无形价值(品牌简化决策价值、提供消费线索价值、提供体验价值、提供身份象征价值)。
在传统公司里,用户认知到用户购买链条较短,且绝大部分依靠销售渠道实现;但在互联网公司,信息的多元化甚至超负载,从用户认知到用户付费的链条被延长并且更容易被打断,因此需要用运营来维系和完善这条脆弱链条的中间环节,这些环节往往不同于用户认知(无形价值),更侧重于使用场景(场景下用户转化、付费)。
总结:市场瞄准的是产品的无形价值;运营则关注细化的用户使用场景和转化场景
三、运营与产品
个人特别希望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这里有些许情怀寄托于其中。第一次创业失败后,生活又陷入平庸的重复,再没有什么事情能使我激动难以入眠。之后接触到MIT的创业课程,发现原来一个想法从产生到实现的过程是如此迷人,这个过程正是我想要的,而产品经理就是这么一个工作。产品和运营的交集其实很深,产品雏形时期,种子用户的筛选、社群的搭建和维护、用户意见的收集与反馈;产品中期,用户反馈的需求提炼、产品迭代的用户数据收集等等这些方面的工作,运营和产品是有部分重叠的。那么如何界定运营和产品?
《运营之光》对这个问题界定的非常精辟:产品负责界定和提供长期用户价值;运营负责创造短期用户价值+协助产品完善长期价值。
产品提供的价值是短期用户无法感知的,并且某些价值是短期内产品无法提供的;必须借助运营为用户创造短期价值,促使用户长期使用并产生持续反馈,以此迭代产品。
总结:产品与运营相辅相成,最好的状态是互补互助而不是相互抱怨揽功。
四、运营和运营
运营比运营气死运营。决定运营和产品段位的最重要的是思维和意识。说出这两个字仿佛就准备吹牛了。好吧,《运营之光》里面提到一个让我非常震撼的案例。
一个资历平平的微博运营人员,把他每天琐碎的工作内容分为若干栏目,清晰界定出来每个不同栏目的定位和内容规范,还自建素材库,甚至把微博发布内容排期精确到分钟。如此琐碎的工作内容,还能做到SOP(标准工作步骤),这种精细化思维绝对会让你晋升一个段位。
除此之外,还有流程化思维(将要问题分解为流程,分段梳理出解决方案)、杠杆化思维(寻找撬动整个活动的支点,集中资源和精力去破局)、生态化思维(搭建价值互利互换的大环境),任何一种深度使用的思维都能使你提升好几个段位。
总结:用目标导向思维,放眼大局,做细小事,多思考多复盘。
如果运营对你来说是打杂,只能说明效率太低、方法太少、思考太少。
五、一句话总结
运营是聚焦于细分场景下的提升用户对产品认知与使用的手段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