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岭徒步之旅的姊妹篇《走吧,去看看大山深处有些什么精灵古怪》发布后,引起了朋友们的兴趣,精彩继续,希望这篇文章也能得到朋友们的喜欢。
在石板岭的大山深处真有巴盐古道?那位“守望者”又是何方神圣呢?
所谓“巴盐古道”,就是一条由川入鄂的古盐道。
历史上,巴人先祖的居住地楚湘一带缺盐,而蜀地忠县的临江又盛产井盐,是当时巴国重要的商业都市。
如何将临江的盐运到缺盐的楚湘之地呢?
如果通过长江水运,上有乌江天险,下有三峡阻隔,自然只有陆路运输了。
勇敢、彪悍、尚武、勤劳的巴人披荆斩棘,在崇山峻岭之中,依崖凿道,伐木开路,遇水搭桥,以石为垒,开辟出了一条“川盐销楚”的巴盐古道。
古道始建于宋代,以青石板铺就而成,三尺宽,全程300多公里。以长江边的西沱古镇为起点,途径方斗山楠木垭、王家乡青龙场、石家坝、黄连之乡黄水坝、梨子坪、枫木乡、川鄂屏障齐岳山,到达湖北利川、恩施等地。石板岭的这段盐道就是其中的一段。
我们终于踏上了大山深处的青石板路。走到半山腰,见到一栋木房子,背靠着山路,主人就在屋旁的园子里劳作,是一位约莫七十多岁的老人。老人家看上去精气神不错,脸瘦长,头戴一顶白色镶绿边的帽子。
已经是午后一点左右了,我们早已饥肠辘辘,想去老人家里打住一会儿,歇歇脚,喝喝水,吃点随身携带的干粮。老人家满口答应,带领我们去到她家。
阳光暖暖的,我们就在木屋前的院坝里或蹲着,或站着,或坐着,相互分享着带去的美食。
吃罢午餐,我走进木房子。老人家正在为我们烧开水,炉子里的火旺旺的,炊壶里的水发出了响声。我蹲下身子和老人家攀谈起来。
据老人家说,她家旁边的那条青石板路就是古时候的盐道,解放后成了邮道,从这条石板路可通往山丫里的卡门。
老人回忆道,1949年那年她才8岁,听她爷爷说山上卡门有敌军堵着,解放军的部队从山下攻上来,最终打败了守军,解放了这里的人们。
水终于开了,我们把水壶加满,辞别了老人家继续前行。
越往上走,青石板路随山势越来越陡峭,刚走几步就已气喘吁吁了,感觉两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临近卡门了,青石板台阶逼直而上,台阶被两侧的荒草或者竹叶掩埋,细看还能见得当年盐夫背盐用打杵歇息时留下的凹印。
终于见到神秘的卡门了,它厚重的墙体横亘在海拔1500多米的山丫里。
目测了一下,卡门足有4米高,左右墙体长约20米,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这雄壮让我想起了毛主席的一句诗词“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细看门洞的两侧,依稀见得左侧的对联,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斑驳。右侧的上联和门头的横联已经荡然无存了。
石板岭卡门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清光绪五年重修,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曾经担负着军师防御、收税关卡的功能。
1949年,这里确实发生过一次战斗,就是那位老人家说起的那次战斗。
据地方县志记载,1949年那年,解放军湖北独立军区二师八团八营西进利川,遭遇卡门的敌军阻击,激战两小时未能取胜,当晚派出一只小分队从后面包抄插入敌后。第二天,前后夹击,终于攻克了卡门,轻取利川城,宣告利川城解放。
石板岭卡门是恩施和利川的天然地界,过了这道卡门,就进入到利川境内了。
我们迈过卡门继续往上爬,青石板路变得开阔些了,保存完好。三尺来宽的台阶上布满了青苔和松针,踩上去软绵绵的,像踩在地毯上一样舒适。
走在这样的路上,不禁要想起当年挑夫、盐商、马帮忙碌的身影……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身影已渐行渐远。
如今,这条青石板路已是人迹罕至了,要不是路旁有铁塔和天燃气路标作见证,真难相信这条道还依然可以通行呢。
古盐道是蜀道通行之难的生动写照,是一部巴人与自然抗争的创业史,也是辛酸史。现如今,长江天堑变通途,水路、陆路运输皆便利了,古盐道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废弃了,以至于被荒草淹没。
巴盐古道虽然遭遇冷落,但它承载的历史不可磨灭,保存好它对于研究巴人的发展史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历史上担任军事防御和关卡功能的卡门在解放后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了古盐道坚定的“守望者”,守望着这一方热土,守望着栖息在这里的人们。
守望在这里的还有那半山腰的老人,她和老伴不愿随子女搬迁到山下马路边的平房居住,却愿意守着木屋,守着这一方土地。
追忆往昔,古盐道和卡门闪耀着历史的褶褶光辉。什么时候这里可以开发出来,成为旅游观光之地,富裕这方的老百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