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FH0438-泓小漪
“目标”这两个字,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再熟悉不过了,读书期间,家长和老师跟我们谈目标;工作以后,公司和领导也在谈目标;成熟之后,自己给自己设目标;而当下,又正是人人都想要实现“小目标”的时代(比如先赚它一个亿),所以,“目标管理”这项能力就成了个人与企业发展必学的技能之一;于是,大家开始忙着学很多目标管理的课程,买各类目标管理的书籍,力求从中得到通关技法,早日实现自己的“小目标”,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可是,问题的关键点来了,既然前辈们已经传授出那么多好的方法和工具包供给我们使用,那为什么有的人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有的人却还是与目标渐行渐远呢?(这不科学啊,问题到底出在哪了?)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困惑,相信也会是大部分人不解的地方,在听过易仁永澄老师的《时间管理——找一件事持续做下去》的课程后,我得到了答案;
今天,我决定把它们整理出来,免费分享给各位求上进的小伙伴(重点在“免费”),你们自己偷偷知道就好啦,千万不要告诉其他人,尤其不能分享给那些比你美还比你厉害的人。
01、认知深度——持续的竞争优势
不是讲目标管理吗?跟认知深度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问的好,此处有掌声)
举两个例子:假设别人一年读了100本书,写了100篇笔记收获了1000个赞赏,于是,你也把读100本书写100篇文章收获1000个赞赏作为自己的目标,读啊读写啊写,最后发现赞赏数为0。再假设别人都辞职出去看世界了,于是,你也辞职去看世界,却发现自己想看的不是世界,而是书。那么你觉得,这其中的问题出在了哪儿?
你只看见别人读100本书,写了100篇笔记收获了1000个赞赏,却没有了解到别人在读这些书的时候用了哪些方法,写笔记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技巧?你看见别人辞职出去看世界了,却不知道人家为了这一天,努力工作一直储蓄,直到时机成熟,方才潇洒走世界;
你只是形式上进行了模仿,却并没有深入了解过其中的精髓。
难道,你还会觉得这些与认知深度没关系吗?
那么,到底什么是认知深度?
借用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可以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如图所示,图中漂浮在海平面上只露出很少山头的那部分我们俗称为“表象层面”,而隐藏在海底下面通常不容易被右眼所见的部分被称为“里层或是内在层面”。
拿永澄老师举例:永澄老师曾只用10分钟,就将一节课卖了100万。
当我们接收到这样的信息时,我们首先会被这个显而易见的十分具有诱惑力的100万成果所迷惑(这时我们处于表象层);如果继续往下思考,他凭什么能在10分钟之内卖到100万?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这100万成果的背后付出了怎样的辛劳和努力?(这时我们就进入了内在层的探索),如果按这个路径不断深挖下去,我们就会越来越靠近他在10分钟内卖到100万这件事的核心本质——这看似短短10分钟内产生的成果,其实是背后十几年的不断积累和努力作为支撑换来的,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时,我们就不会光想着短时间内人家赚来的100万,而是应该先问问自己能不能坚持付出那么多年?
这个“透过表象行为或是结果”挖掘解析“内在本质”的过程,就是认知程度的体现。
所以,在课程一开始,永澄老师便给出了这样一种前提假设:“认知深度可以带来更加持续的竞争优势”,为什么会这么说,如果你耐心看完此文,相信你会从中获得答案。
02、跃迁——做一件事就够了
每次在做目标任务计划的时候,我都特别喜欢把任务栏填写得很满,看着满满当当的任务明细会感觉特别爽,自我沉浸在很快就要实现目标成为人生大赢家的巨大喜悦之中;然并卵,没过两天,就会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完成任务表里的多项内容,最后只能以失败姿态告终;
然而过不了多久,心血来潮又开始重复这个过程,最终整个人就会陷入“设目标—做计划—完不成—沮丧焦虑—再做计划—又完不成—又沮丧焦虑”的死循环中。你们是不是也常常如此?(请回答“是”好吗?不要让我感到孤单)
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掉入“多做多做”的误区里了,因为我们会单纯的认为,只有努力做得多才能进步得快,才会离目标更进一步,所以会不断暗示和强迫自己同时做很多的事,永澄老师重点分析了最常见的三种“盲目多做”的原因:
1、资源导向——特点:计划不留有余地、缺乏弹性、全部塞满;只要一个突发事件出现就会打乱全盘计划,导致任务拖延、懈怠,越攒越多,无疾而终;(说的是我啊)
2、自以为是导向——特点:自身能力配不上雄心壮志;只有五分的能力,却想干十分的事,最终选择做一件十二分的任务,注定无法达成预期目标啊;(好像还是我)
3、表面结果导向——特点:易受到“美好结果”的引诱,看见别人干啥,自己也干啥,随波逐流,盲目跟风;(是我是我还是我)
各位小伙伴,你们想想自己是哪种情况?如果你们也跟我一样三连中,恭喜你们,我们都是正常人,永澄老师说:这三种情况恰恰说明人身上普遍具有的劣根性。为什么会这样?
归根结底,总结起来就是——“对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认知不足。”永澄老师通过一款游戏,着重阐述了这句话的含义。
根据图二所示,我们会看到在左侧投射世界里呈现出来的图形是国际象棋中的一枚棋子,但当我们再看右图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在真实世界中,这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小组件。这个案例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观点——虽然投影是真实的,它由真实世界投射而来,但是却并不能够完全体现出真实世界中最本质的样子。
基于上面的观点,我们做一个假设(见图三):当我们在“投射世界”中看到一个小黑人正在一个连续的平面跑道上前进时,我们会肤浅的认为,这个小黑人不过就是从A端一直不停的跑,最终跑向B端,但真实的情况是这个样子吗?在真实世界中,这个小黑人是由1号长板成功跃迁进入了2号长板才有了投射世界上的位置。
这里给出的一个概念是:当我们从一个连续性的板块跨越到另一个非连续性的板块上时,这种跨越的实现就叫跃迁;而非连续性就是真实世界的样子。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缺乏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就会在投射世界里错误的认为:“我只有多做多做,才能到达那个小黑人现在的位置,才能成为期待的那个自己”(还停留在表层),但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它会让你陷入一种低水平的勤奋之中——做了很多很多,却还是未能实现自己的预期。(时间一长,感觉无望,渐渐放弃)
细细想想,自己原来一直处于低水平的勤奋中,以为只要埋头多干,就会实现心中所愿,自己的认知程度还只处于投射世界的表层,并没有找准正确的发力点。
怎样才是正确的做法?
永澄老师在这里指出正确的做法是:停下来思考,不断用深度的认知去寻找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找到对的事情,持续做下去。所以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思考:到底做什么事可以让自己实现跃迁?——这件事就是正确的事。
03、如何找到最正确的那件事?
这里永澄老师分享给大家的是一个方法+五个原则..
这个方法叫:向前一步,当我们在目标推进的过程中,被某个问题困住时,可以尝试多问自己一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我准备做什么?”,一直利用这个方法挖掘出自己的终极目标,再回过头分析实现这个目标的全新路径,就是我们要做的那件事。(此处深度认知开始发挥作用)
选择自我发展方向时的五个原则:
价值原则——对他人非常有价值,处在价值交换网络中的节点,能够更好的为他人服务。
认知深度原则——我所选择的方向,是否有助于我的认知提升?认知深度才是长久的竞争力。
能力圈原则——所选择做的事情,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能力圈有多大,就干多大的事,千万不要选择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很容易入坑。
边际效应原则——我选择做的这件事,是否能够产生长期复利?
黑天鹅原则——我所做的这件事,是否有更多的正向黑天鹅事件?能够带来更多正向循环?
总结下来就是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做不断深入的自问自答,同时借助一些有效的方法和工具,时时修正自己的目标执行路径,确保每个阶段所做的事情都是在为最终目标做铺垫。因为每个人的目标都不一样,所以要通过深层的认知,不断的探寻到事物的本质,帮助自己找到正确的那件事。
最后,永澄老师还就目标达成率分享了一个小工具——PORT模型,也叫管理者思考模型。
P是目的:我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O是目标/标准:这件事我要做到什么标准?
R成果:这件事我要实现什么成果?
T任务:我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完成哪些任务?
此处有秘密:只要正确使用这个小工具,就可以避免“低水平的勤奋”;通过PORT模型找到高概率正确的那件事,持续做下去,耐心等待美好结果的发生。
最后,永澄老师特别强调,一旦找到正确的那件事,就不要停止努力,不要停、不要停,千万不要停(重要的事说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