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每天拆一本书,天,这是怎么做到的?每天看一本书都觉得很困难了,更不要说还要拆解了!
对的,看到标题时,你或许会有这样的好奇,但我告诉你的是,刚开始每天拆一本书或许会效果不佳,但日积月累会越来越好的。这个技能越熟练,你看书的速度和质量就会越来越好。
很多年前我看到一个名人说过这样的话,大概的意思我忘了,反正就是说:如果每年要看一百本书,那就给自己订立一个小目标:每天拆解一本书好了。
给自己每天拆解一本书的小目标,就是让自己最大化的提高时间的效率,去找到书籍中的核心内容,根据自己的需要,重点花时间去吸收好了。
上周一到周日,为了让舵友们做一个榜样,同时也在饯行这个小目标,我公开向分舵成员承诺每天凌晨提前公布晚上的日更题目,并按照题目所写去完成。
我依次拆解了:
阳谋天下刘伯温2.13
学习之道2.14
权力病人-朱元璋的帝王日记2.15
如何高效学习2.16
超级IP2.17
让大脑自由2.18
智慧书2.19
这七本书一周拆解下来感觉相当累,而且感觉很多内容还没有展开来写。
不知道怎么样去展开拆解是最大的原因。
虽然在阅读中保持很快的速度,但在阅读时不能保持专注。效率从根本上就打折了。另外因为时间紧迫,对于书籍的拆解也不够深入。这也是我为啥后来直接以周计划代替日计划的根本性原因。
我理解中的拆书,应该是拆为己用,拆原理,拆方法,拆出技能。
选择的书籍应该是精挑细选的好书,难度适中,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另外要有自己可具体操作的空间。
还是应该模式识别,一个概念说清楚,慢慢来拆,更能发掘出书籍的精华出来。
历史人物,应该知晓其背景时代。更应该知晓其命运是被如何影响,被那种因素影响更大,是怎么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比如拆解刘伯温,正直清廉的他在恋权的朱元璋手下干活,是怎么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怎么样进行政治斗争的?跟别人哪里不一样?假如他在别的朝代会不会命运就会好很多?不停的逼问,造就真正的洞察力。
比如拆解朱元璋,就要理解小时候的他是如何思考问题,他的生活经历对于他掌管整个国家有些怎么样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哪些是关键性的?对于后世有些怎么样的影响呢?
如果是事件,应考察那些事件在历史中的巨大作用。它是如何发生,哪些因素才是最为关键的,给人什么样的启示,被后人借鉴。
比如为什么刘伯温不马上投奔朱元璋,而是要等到朱元璋出现巨大的困难时才去投奔?
如果是学习方法应该学以致用,把它应用到场景中去。如果是学习理念,应该考虑他的限制条件,应用范围。
比如学习之道中提出要整体性学习的理念,你看懂了,未必就学会了,要不停的实践才可以学会。如果是数学等抽象而且跟生活不是很搭的内容似乎,比如说微积分。联想起来并不是很容易。
如果是人生智慧,更应该句句斟酌,反复推敲。比如说到生气。生气是如何产生的呢?你平常看到哪些内容才会生气?你是容易生气还是不容易生气?你生气和你开心是不是呈正比例的相关关系?反复琢磨一下,就会有更多的体会。再看书,就会有不同的体会了。
有人说每天阅读一本书就已经感觉很困难了,还要进行拆解,都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在阅读上,我喜欢翻阅目录,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看书,而不是从首页到尾页的阅读。我更侧重于思路,原理的理解以便于迁移。
在有感触时,用笔记录而不是一带而过。侧重于联想,而不是死记硬背。侧重于问自己问题,而不是简单摘录。
总之,在书上的理解上思考,在核心概念上精确表达与应用方是上策。
罗胖说过一句话:行动力强悍的大格局思考者,是这个时代的瑰宝。其实拆书并不难,难得是每次都能百分百坚持下去。不停的拆解,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谓站得越高,看的更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