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动
又开始了新的一轮健身,那天运动的时候写了一段感受。
运动是唯一一件能够让我有扎扎实实自信感的活动。不是指自己做得多么好、多么标准或者多么有成效,而是在做的过程中我真的觉得自己做的是有用的,练臀的动作真的会翘臀,练腹的动作真的会出现马甲线,是那种“确信自己做的东西真的会实现自己的目标”的那种感觉。
有很多我的同学很羡慕我,有的羡慕我的身材,有的羡慕我能坚持,我知道他们只是“羡慕”而已,并不是非要像我一样做。我更知道,当他们也能把运动放在优先级的第一位,他们也能实现他们所羡慕的那个指标。
很多“大道理”说,人想改变现状或对现状不满的时候,会不约而同做两件事,一个是学英语,一个是健身。对于任何人来说,运动都是低成本,且实现度高,还能带来自信感的事,做不做,真的也只是选择不同罢了。
2.读书
九月份的habit tracker 上赫然写着“读书”,然而一个礼拜过去了,“运动,读书,写作”中只有运动一栏是满的。
今天强迫自己去书店学习,计划好的摄影课内容学习结束后,去书架前走走看看想选本书读,挑了放在“微信读书”书架上已久却一直未打开的《人生十二法则》。想做的方向尚未明确的时候,选书其实也挺痛苦的,什么都感兴趣,都想读读看看,但也知道自己效率不高读不快,太多的话就会坚持不下来,所以边读也会边思考以后的发展方向。
不过读书过程中,思考发展方向还不是重点,我发现了自己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读不太进去这种“大部头”了(加引号因为不确定是不是能这么称呼)。读的时候有好几次走神了,需要重新读附近段落确定是在讲什么。
这跟很久不读了有很大关系,也跟选的书稍显专业有关系。之前对自己太过放纵,觉得应该按照运动的逻辑,靠短时间,高质量来达到长期的持续,但后来发现,动脑和动身子是不一样的。
运动时跟着视频,我唯一想的是如何正确发力即可,做什么动作,做几组,每组做几次,都不需要我思考。但读书时需要完全靠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边看边思考,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需要我全程对自己提高要求,而且它还跟情绪息息相关,我也无法确定今天选的书是不是今天想读的,这也影响专注度。
但我知道,运动和读书这两者都是可以训练的,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高的,因此非常明确地知道未来的方向:首先提高对阅读的重视,其次明确方向,最后坚持。
3.审美
这就是我“思考发展方向”之后的结果了。
在决定搞摄影之后,生活出现了一些断裂,我知道自己手头同时进行的几项如果不是同一领域的话,会非常消耗精力且非常低效,于是我在想摄影在读书上的映射是什么,第一个想到了蒋勋的《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摄影想要做深,要往美学上探索。
这本书我没有读过,但我知道摄影不能只读摄影相关的书籍,否则得到的收获顶多只是技术上碎片化的提升,不过传记类的书籍例外,摄影师的故事甚至比摄影作品更能引起我的兴趣。
我也曾想过,想要做到统一,是不是连写作也要分享所谓的摄影干货,做视频也讲摄影的技巧,这样其实能更加高效地实现流量变现,但之前在《人物》公众号看到的采访杨天真的话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文章当时讲到她开会讨论“杨天真”抖音账号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设,最后她都放弃了:“她总结道,自己不是纯粹的生意人,而是一个做内容的人。”
我就被最后这句话深深打动,工作的变动让我也在思考自己更该去做什么,想要试水新媒体领域,但经验不足让我总被拒之门外,可并不是多次拒绝让我有些动摇,而是我对于“运营”本身就有些抵触,对于去追逐流量、博得眼球有些抗拒,我希望能做高质量的输出,而不要为了代表“钱”的东西而做太多妥协。
或许这种想法很“天真”,但我坚信,只有我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才能真正产出我认为的高质量,因此,先在我坚持的方向上做专做深,才是现在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