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核舟记》,被王叔远的技艺之灵怪而震撼。
在径寸之核上,王叔远捕捉并生动形象的刻画了瞬间的人物形象,人物顿时栩栩如生起来,彰显了核舟的灵魂。王叔远是懂苏轼的。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著名的“乌台诗案”爆发。神宗将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团练副使是好听的称呼,实际上是个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只有虚职,而无公权,连工资都不发。 既不让苏轼擅离黄州,又让他自生自灭。
这是苏轼第一次真正领略到命运的残酷。 然而就是在黄州的五个年头,三游赤壁,两赋其事,于逆境中领悟“生死穷达,不易其操”八个字。
至此,心比天高的苏轼变了,真正的东坡居士就此诞生。在黄州的几个年头,苏轼的眼界豁然通达,生死、得失、名利、毁誉于他无关紧要。但这不是破罐破摔的不得已而为之,而是豁达与洒脱。在这段岁月里,命运的坎坷却化为他吞吐山河的气魄。
流放的恐慌并未压垮东坡,东坡在自然的无穷与人生的有限中,享受着人生的乐趣、豁达、豪迈,彰显着独立的精神与人格魅力。
因为懂得,所以王叔远能把苏东坡雕刻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因为懂得了王叔远的刀尖艺术,所以魏学洢能出神入化的写出核舟奇巧的特点,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核舟的传奇神韵。
因为懂得,才能如此的淋漓尽致……
如果我们对学生也能尽量多懂一点 ,那我们的教学是不是会更形神兼备、更入木三分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