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策略辅助创造
当你发现环境不如你意的时候,其实你正处于创造历程中极为有力的关键时刻。无论你喜欢或不喜欢你现有的环境,它都是一种必要的反馈。
缺乏进展时你必须讲求策略,因为此时你所采取的行动将会决定你最后是否能够成功。
在创造历程中,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与成功之间的距离比刚开始时还远,但事实上你已经比较靠近了。
一位徒步新手背着背包站在阿巴拉契亚山道沿途的一座山顶上,邻近的山峰似乎只在半英里外。他朝着另一座山的方向出发,结果发现自己走进了一道山谷,深度远远超乎自己的预期。他已经走了至少两英里。从谷里看来,此刻他与那一座山峰的距离好像比他刚刚看到的时候还远。
但实际上他已经比较接近了。他并未远离第二座山峰,并未向后倒退,事实上还是朝着它前进。
当你刚开始改变生活时,你通常都必须历经一段时间差才能开始看到改变的成果。
通常来讲,你在采取创造的行动之后,你想创造的成果不会立刻随着行动而来。因此你有可能已经有效促成改变了,但有一段时间却不自知。
因为时间差,人们常常会放弃实际上有效的行动,但这些行动的成效却还没有机会出现。你为这些行动赋予的意义可能就会决定动能得以累积,或是被削减。若你能够考虑时间差这个要素,你就能更精确地描述你的现状。在评估可能成功的行动时,如果你对效能的评估不够精确,你就很容易放弃行动。
行动造就成果,结果则让你得以定义行动,或者为其赋予意义。未来你将会继续采取什么行动,取决于你如何定义“行动”与“成果”之间的关系。这也会影响你的动能。
创造历程中比较难以吸取的教训之一,就是学会如实地认清现状,而所谓实际的现状往往与你所认为与希望的并不一样。
因为现状通常包括令人讨厌或计划之外的情况,所以你也许倾向于逃避如实地接受现状。这种不接受的态度会让你失去力量,因为一旦你对身边环境进行了错误诠释,你就无法创造你想要的成就了。
在反抗─顺应取向中,进行这种无用分析的人通常有一个合理的借口:搞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落入现有的境地是有好处的。如果你不断讨论自己为何会落入这一境地,往往会让你搞不清楚你现在所面对的状况为何。
如果你发现你不断重新检视自己为何会落入现在的生命处境,那么你对于现状的观察就已经被自己给模糊掉了。
你越是能够直接且快速地认清当下的现实,对你就越有利。当现状与你本来的预期不同时,这种能力更是特别重要。你也许需要练习一下才能够培养这种能力。
有些人之所以回避真相,是因为认定别人无法接受事实。但实际上,几乎每个人(包括你我在内)都比别人所认为的更坚强、更有弹性,也更有力量。
当你养成了错误诠释现实的习惯,你就会觉得真相似乎很危险。
当你发现环境不如你意的时候,其实你正处于创造历程中极为有力的关键时刻。无论你喜欢或不喜欢你现有的环境,它都是一种必要的反馈,你能够借它了解创造活动的现况为何。
当你的处境或环境不如你意的时候,你所面临的就是所谓的策略性时刻,因为在这些时刻里,你能够重新定义你想要什么(你的愿景)、你目前置身何处(现状),让两者变得更清楚,你也得以强化结构性张力。创造取向中的关键技巧也许能帮你善用你讨厌的环境,让它发挥催化效果,把你推向你想去的地方。
步骤一:描述你现有的处境
步骤二:描述你想去的地方
不要受制于环境,把自己局限在你认为是可能的范围内。
步骤三:再次正式地选择你想要的成果
在心里面说:“我选择________”,把你想要的成果填进空格里。(“我想要去大峡谷。”)
步骤四:继续走下去
当你继续走下去的时候,通过前三个步骤建立起来的结构性张力就会以一种演进的方式帮你创造出你想要的成果。
身为一位创造者,即使置身于你不喜欢的情境里,你还是可以学会建立结构性张力、把它维持住,直到它在演进的过程中自行化解。
我们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实现至善的理念。这种潜能根本不是态度问题(例如,这跟你能不能进行正向思考无关),重点在于:创造行动本来就会激发人性中至善的一面。
你的生命无时无刻都充满了伟大的创造力──特别是那些看来充满困难、麻烦、问题或无助的时刻。实际上,那些“困难而问题重重”的时刻,就是能够帮你完成创造历程的策略性时刻。
感悟:创新的道路上肯定有很多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定义问题。
如果目标在心中且时刻出现,那么很多小问题就可能变得不是问题,反而提醒你注意自己的目标。此刻,看到目标本事就会让心安静下来。
有时候只是耐心等待机会,不是要不停的动来动去的。
比如前行路上突然来一场台风,正确的姿势或许是在一个安全的房间里休息二天,或者看看风景。记得有一年全国旅行,到啦桂林,突然大暴雨,结果很多景点就没看到,但是当时住到一个公园里的豪华酒店,在里面的体验反而是挺独特的。享受了长途旅行奔波中的好的休息,且附近景观也很漂亮。
还有一次旅行在路上,刚好碰到民俗的网络坏了,就用手机当热点在看pad电影,在一个院子里面,灯光都非常好,而隔壁住客在得知没有网络之后抱怨了一个晚上,同意的事情,不同的心境,收获完全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