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问及家长们最为头疼的问题时,除了游戏、厌学等老生常谈的问题外,还有一个问题不可忽视,就是孩子们的情绪问题。
经常性的因为一点小事就歇斯底里:老师的一句批评、父母善意的唠叨、同学间的玩笑.....
重则摔东西、大喊大叫,轻则把自己锁在屋子里生闷气。
父母企图通过物理隔离,远离正处于暴躁的孩子,或者硬碰硬,将孩子的愤怒、不满强行压制。
当孩子自身的情绪没有释放出来,问题就会发生。
因为低沉、沮丧,所以无心学习;
因为愤怒、暴躁,所以希望通过游戏来发泄;
因为痛苦、焦虑,选择攻击自身
孩子出现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情绪出现了问题。
负面情绪的影响
负面情绪,我们时常称之为情绪垃圾。
因为承受或处理负面情绪真的很消耗人的内在能量,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本能的想要逃离,想要快速的摆脱负面情绪带来的痛苦、消极等负面感受。
这个时候,就涉及到了负面情绪的排泄方式。
不久前,小学生缪可馨跳楼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
因为老师过激的言语批评,孩子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无从消耗,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跳楼自杀,以此来摆脱负面情绪带给自己的难受和痛苦。
这就是最为极端的一种情绪排泄的方式。
生活中,很多人会通过伤害、攻击自己来发泄自身的负面情绪。
之前看过一则新闻,一位学生总是一到学校就感觉恶心,严重的时候还会发生呕吐的情况。
家长带孩子去了很多医院都没能查明病因,最后不得以去看了心理医生。
通过咨询和催眠,最后才得知原因。
因为孩子目睹了老师在班里体罚学生的场景,孩子感到很反感,也很恐惧,但是却不知道能给谁诉说,最后只能通过身体来表现出来。
从心理学的专业术语上来说,叫做情绪躯体化。
很多厌学的孩子都会有类似的症状,比如头疼或者肚子疼。
这其实就是潜意识中负面情绪对自己的攻击,因为在学校遇到了一些事,产生了负面情绪,当孩子没有别的渠道发泄出来时,就会转向攻击自身。
类似的行为还有自残、自杀、酗酒、赌博、熬夜、失眠、沉迷游戏等。
这种通过伤害自己、以自己健康为代价的发泄方式,都属于不健康的情绪发泄方式。
正视情绪
在家长的眼里,孩子的很多情绪都是不被允许的。
你怎么能这么消极呢?
你的愤怒是不对的!
你有什么好烦的?
但是实际上,情绪就像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就像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平常。
你不能跟一个饥肠辘辘的人说:你饿的感受是不对的,也无法跟一个渴了两天的人说:你喝水是没用的。
情绪的发泄,就是一个处在情绪当中的人最真实、迫切的需求。
既然存在需求,就需要相应的补给。
默薇老师曾提出“情绪池”的概念:
每个人都有一个情绪池,这个情绪池越大,耐受力越强,遇到问题时也会更冷静、理智的处理问题。
相对应的是情绪池小的人,耐受力弱,遇到问题不冷静,无法承受过多的负面情绪。
当情绪池没有一个良好的排泄系统时,负面情绪就会在情绪池中堆积,终有一刻会倾泻而出。
所以面对情绪,成熟的家长应该是帮助孩子去建立一个健康的负面情绪排泄系统,让情绪能够自由的流动。
把握了情绪,也就把握了问题的根本。
接触过两个类似的孩子,他们的经历大同小异,但是最终呈现的结果却大不相同。
男孩A曾经是一个重点班的尖子生,但是因为中考失利,一直处于沮丧、郁闷的情绪中,迟迟走不出来。
家长内心着急、焦虑,给孩子找了很多的辅导班,希望孩子能重新振作起来,但是越是这样,孩子内心越抵触:一方面是出于对妈妈的愧疚,一方面是出于害怕再次面对失败。
内心一直被这种情绪占据着,自然无心学习。
无从诉说的苦闷,最后只能通过游戏,和队友们去倾诉和发泄,也因此从游戏中不可自拔。
男孩B同样是一位中考失利的尖子生。
虽然成绩并不理想,但是家长更倾向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知道孩子心里不好受,便带孩子出去旅游,教孩子游泳。
一方面是帮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一方面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和规划。
男孩B很快就从中考的阴霾中走了出来,开学后正常的上学,并且很快融入了班集体,开学没多久因为成绩优异调到了重点班。
妈心理作为一个从事青少年学习动力提升的平台,很大一部分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家长和孩子去理解情绪、处理情绪。
在日常接触的家长中,从他们诉说的问题中来看,孩子的大部分问题,其实都离不开情绪的问题。
比如:
亲子关系中,孩子过于敏感。
孩子缺乏自信,时刻处于被动的状态中,有困难也不愿意跟家长求助,不愿意跟父母沟通。
学习方面,陷入自我否定
成绩作为青少年价值的主要体现,多次失败后会导致孩子低自尊、低价值感,父母的评价和标签,也容易让孩子陷入消极、气馁等状态中,由此产生厌学、逃学、沉迷游戏等问题。
总的来说,由那些负面情绪所产生的问题,无论大小,就像一根刺卡在喉咙里,如果不取出来,始终会让孩子处于一种不舒服的状态。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在补伤害孩子的前提下,帮助孩子把刺取出,才能让孩子安心的去做别的事情。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负面情绪排泄系统
心理学者MatthewMcKay博士说:
“情绪暴躁的家长,相比安静的家庭,孩子往往在与人相处时,表现得更强势和容易情绪低落,在学校表现也更差。
要想帮助孩子摆脱负面情绪的控制,家长首先要扩大自己的情绪池,给自己先建立起这个负面情绪的排泄系统。
一个总是处在焦虑状态的妈妈或爸爸,是没有能力接住孩子的负面情绪的。
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的成绩单,就开始控制不住的焦虑:
这分数怎么能考上重点啊,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孩子这辈子不就完了吗?
当父母的这些焦虑、不安、沮丧等负面情绪出现时,一般会选择发泄在孩子身上,随之而来的便是批评、指责、唠叨甚至打骂。
孩子本身对考试成绩的不满,再加上被父母的批评和指责,这个时候孩子承受的是双倍的负面情绪。
这样的状态下,孩子怎么可能有心思静下心来学习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踢猫效应:指的是对于弱于自己或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情绪的连锁反应。
在一个家庭中,孩子往往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如果父母无法给自己建立一个健康的负面情绪的排泄,孩子就会成为这个家发泄情绪的“垃圾桶”。
如果想打破这个链锁效应,父母首先要把自己过好,给自己潜意识中的不安全感找到出口。
看书、瑜伽、美容、运动、养生,都是很好的排泄情绪的方式。
当你把自己的“情绪池”放空的时候,你也才有能力去接住孩子的情绪,才能引导和帮助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
家庭是孩子修复创伤的地方,父母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小家成为孩子各种情绪的容器和疗愈场所。
孩子心里知道,在外面受了天大的委屈,憋屈了天大的情绪,回到家里,回到爸爸妈妈身边,能够痛痛快快倾诉、大哭,能够不受评判,能够得到理解,能够得到支持和爱,能够让这股憋屈的能量顺畅地流出体内。
同时,父母可以教孩子一些负面情绪的排泄方式:
1、语言:可以诉说,文字、写日记,和妈妈说,爸爸说,和自己的朋友或者信任的人都可以。
2、运动、娱乐和休息:运动、文学、音乐、打游戏、绘画、舞蹈、刷剧、钓鱼等等。
3、独处:和自己待在一起:梳理一下自己的思绪。
当孩子把负面情绪通过正确的方式发泄出去时,足以帮孩子抵御大量创伤带来的痛苦和烦躁。
相比较于纠结该如何改掉孩子的暴躁、沮丧、消极等负面情绪时,父母更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正视这些情绪,用健康的方式,把这些情绪排泄出去。
这才是处理情绪,最根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