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下
2019.10.24
讨厌已成定局的明天,因为不甘心,不停寻找着人生的出路。为了一点可能的改变,我拿出了大学兼职的所有积蓄,报了讲师特训营,三天两夜“3980”,加上其他花销,差不多6000块,上当受骗权当散心。
现实目的有两个:一.拿个讲师资格证,没准哪天我就打算践行我们院长对我们的勉励“咱们中文人那就是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从讲台到舞台,对我不是不可能的选择;二. 抱着观察的心态,我想看看讲师和教师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人们一边骂着舞台上的人是“江湖骗子”,一边疯狂的报名参加甚至安利。
出发前,被嘱咐“不要胆怯,放开自己,有机会就表达自己”,以为自己下定了决心,活得真实一点,丢掉那一点清高和迂腐。实际呢,三分钟局外人视角,轻而易举将自己排除在局外,顽固的沉默了三天。沉默会有沉默的收获,“旁观者清”,局外人有局外人的收获。借助一蓝老师的课我打开了一个心结———
作为异乡求学的学子,2019年即将毕业,怕工作了没有假期,想抽时间毕业前回家一趟。所以,2019.4,大家思考着做什么时,我签了学校,定下了工作,没做任何考察,有什么大不了,开心回家提前过暑假……7月份教师培训,接着备课上岗,我有了自己的班级……我要离开了,那刻截止我正式上课不过两周,以为自己可以走得干脆利落,直到被学生知道,跑来质问我“老师,你不要我们了?”,怎么会,老师是有不得已的“借口(在他们眼里都是借口)”;走手续的几天,我不再上课,窝在教师宿舍,一晚我收下晾干的衣服,三五分钟后,我的门被敲响,“老师,你还在,看到你的衣服没了,以为你走了,吓死了(我为什么要住你们对面)”。原本只是我一个决定,以为可以洒脱的走掉,看着我的学生患得患失,我对自己下了一个定义——我抛弃了我的学生。
我也曾是个充满理想和目标的大学生,怀着崇高的使命感走上讲台,却发现我的使命感不能让我有权利做我想为我的学生做的事情,我也太瞧得起自己,原来我的肩膀还承担不起50个孩子的重量。我离开了学校,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走掉。我开始惧怕讲台之类的位置,害怕和很多人面对面,觉得我一站上去,我的学生就会出现,问我那句“老师,你不要我们了?”
《爱有八种习惯》中写过一句话:当我们敞开心扉,随着岁月流逝,我们不只能改变自己,也能改变周围的人。蓝一老师的课是成功的,感染人,也鼓舞人。蓝一老师是属于舞台的人,他先做到敞开心扉,接纳了每个台下的听众,所以大家也愿意敞开心扉,与之合作交流。我的观察中,敞开心扉有两种,一类是对外释放,开始相信别人,一类是对内释怀,开始相信自己。
显然,我是第二种,三天时间,我学会和自己和解,毕竟我还有那么长的路要走。爱人先爱己,“爱是无条件的接纳,是无私的”,接纳别人前也要先接纳自己:我只是做了一个选择,选择了我想要的。人要正确地评估自己,我们不可能为在意的人做到所有,无能为力时转身离开好过“真情流露”。不是所有拥抱都能让人充满力量,也不是所有坚强背后都是温暖在支撑。
初次听到蓝一老师的“不要脸”理论,我是震惊的。回来仔细想想,在这个社会,但凡有点想法的人不厚脸皮是不行的,因为这是一个信息四通八达的时代,谁都有可能站上风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