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是一个可怜的亡国君主,而在词坛上,却是风光无限,堪称一代霸主。他的很多词广为流传,被大家所喜爱。研究他词作的学者也不少,争议也在所难免。他的《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学界就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写亡国之恨的;也有人认为只是一首悼亡词。究竟怎样?我们不妨仔细探究一番。
原词
浣溪沙
转烛飘蓬一梦归,
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待月池台空逝水,
荫花楼阁漫斜晖,
登临不惜更沾衣。
赏析
这首词的第一、二句,世事飘忽不定,人生就像做得一场大梦一样,想要去追寻那过去的往事,却早已物是人非。一开始就发出这样强烈的人生感叹。“转烛”二字,最早见于杜甫的《佳人》“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是飘忽不定的意思。是什么事情惹起作者的这无限感慨呢?接下来第三句给出了答案,“天教心愿与身违”这个答案太模糊,许多学者都认为,这是李煜对自己人生的一个人生总结。不错,就李煜的一生来看这个总结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他从一个与世无争的皇族贵公子,在帝位的争夺中侥幸成为帝王,又从一个不谙政治,只知琴棋书画,风花雪月的一代帝王,成为了亡国之君,一个阶下囚。命运的巨大落差,催生这种悲凉的人生感悟也属正常。
再看下阕,第一、二两句,待月池中的流水还像以前一样静静地流淌,繁花环绕的楼阁在夕阳的照射下浸满余晖。这是以乐景写哀情,最代表作者情感的是个“空”字,与亡国之恨,感觉不一样,是不同的两回事。你看这场景,水榭楼台,繁花环绕,这是个阶下囚居住的地方吗?是那个“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深院吗?是“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小楼吗?感觉不像。这地方更像是李煜自己的宫殿。第三句,登上高楼不由得,泪流满面湿透衣襟。如果是在自己的宫殿,也就是在还没有亡国之前,做为一代君主的李煜又有什么伤心事,让他如此痛彻心扉,泪流满面呢?有,的确有。人生还一种不幸叫“中年丧偶,晚年丧子”,这种痛彻心肺之感,并不比亡国之痛差。公元961年,倍受恩宠的大周后病重,一直留在身边的幼子仲宣,只好迀到别处,他在佛像前玩耍时,一只猫蹿上悬挂在宫殿墙顶的琉璃灯盏,灯坠地发出巨响,仲宣受到惊吓。几日后,才仅仅只有四岁的爱子,竟夭折了。据说这个仲宣特别聪明伶俐,讨人喜欢,三岁时就能熟背《孝经》。大周后得知仲宣的凶信,不日也辞世了。相隔数日,先痛失爱子,又痛失爱妻,这对李煜来说筒直就是睛空霹雳。在一起留下许多美好回忆的池台楼阁边,触景生情,泪洒衣襟,感叹物是人非,人生如梦是再正常不过了。
结论
我个人更赞同是悼亡性质的一首词。原因有如下四点:
- 这首词虽然第一句有个“梦”字,却不是写梦。如果要回到从前的宫殿,做为阶下囚的李煜只有在梦中。通篇并没有告诉你我在做梦。
- 所写的环境,更像南唐的宫殿,不像囚徒居住的深院。
- 李煜有痛失爱子,爱妻的切肤之痛的经历。
- 这种“物是人非”的惆怅悲伤之情,更像是对亲人的思念,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情感与文辞相合。
李煜信奉佛教,不然,在他的宫殿也不会有佛像。他应知佛曰:“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别离,怨憎,求不得。”李煜所求,根我们平常人一样,夫妻白头,爱子绕膝。却因生死相隔,事与愿违,成为了“求不得”,故发出了“天教心愿与身违”的感叹!如果说是不想做君王,却天意相违硬当了君王,这种“违”,没那么惆怅,甚至还很惬意。你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