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习了关于文化的一些课程。开始重新反思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以前的认知是不是过于狭隘、单一不够客观呢?
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被武术、中医、旗袍、书法等非常具体的事物所代替,技术表现甚至超越了文化内涵,被迅速标签化、量化甚至是产业化,看看它是不是有发展“钱”力,这虽说是没什么错,但毕竟初心怎样,会决定着人往哪里去,获得什么,能走多远。
我们总在强调有用的时候,回头看看会不会把最宝贵的东西丢掉了?
举个小例子:之前我对于过端午节、中秋节很是不能理解,怎么这样的节日完全变成食物节了?吃了就算是过了?(当然没吃也算是过了)我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过节”到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追求仪式感的背后会不会有着更深厚的东西,我们没有意识到?
小小的一枚粽子、一块月饼,就是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借着这个小小的载体,我们可以从寻找自己文化的源头,是屈原也好,是合家团圆,月圆相聚的时刻也好,都从历史走来,经过我们再向未来传递而去。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每一种文化形式的背后就是要彰显文化的内涵。
这些文化元素本身一点问题都没有,异常珍贵,倒是我们如何理解它们、珍惜它们,好好传承下去是最重要的课题。
没有上这课程之前,我对于这些节日的理解都停留在表面的知识上,说白了,我对于这些形式的东西没有感动,没有入心。我猜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走了什么弯路?这些形式背后的中国文化,应该是非常有趣味、有价值,也值得我们去用心体味的。
我想着,从现在开始,深入地、发自内心地、去看待自己身边的各种中国文化元素,感受他们真正的魅力,不再有刻意回避、或者一提就烦的情绪(真是糟糕,以前我对这些真的是一提就烦)。
“木心的童年就是读书,读孔孟、读诗词,也读外国翻译小说。看画、看山水、看水墨,也看西洋油画。
旧时的富裕人家都有这样的习惯。”——节选自蒋方舟《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
我猜:人们有了财富之后,大都会投入到教育上吧。传统中国时期,富裕人家的孩子都知道要贯学中西、体味文化的魅力,这一定不是痛苦的追求功名利禄的过程,而是丰富自己、不断进步的获益的过程吧。
虽然现在开始不算早,但只要上路,就会有不一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