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er们肯定都明白一个道理:准备保研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一失足成千古恨”,每一学期的成绩对最后的保研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只要有一个阶段的成绩倒退就可能影响最终的校内保研排名。
开局不利,暗下决心
以我自己为例,大一学年加权成绩排名101/387,显然,对一个保研率只有2%的双非学校,所以正常情况下我这个成绩是不可能保研了。
而且我们学校也没有竞赛或者论文保研的政策,所以专业成绩可以说是保研的敲门砖。
这时候,我的一位学姐兼闺蜜,她告诉我:“保研并不是看你这一学期的成绩,而是四年的平均成绩,只要后面三年维持在保研排名内还是有希望的。”
于是我从官网下载了历年来学校的推免政策,我发现虽然每年的政策略有不同,但整体的加分项是相似的。
例如:平时成绩占最终推免总成绩的70%,剩余的30%由综合素质构成,包括国家级、省级竞赛加分、班委任职加分、发表论文加分以及面试加分。
同时我咨询了前几届成功保研的学长学姐,他们告诉我,其实有时候这30%的加分要比70%的专业成绩更重要(就今年专业课排名看,第1名和第100名之间的平均成绩相差不过2分,如果有竞赛、论文加分,很容易就能反超)。
因此,我暗暗下决心,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后面几年的专业成绩,另一方面多参加一些国家级、省级的竞赛,争取拿到奖项能够在最后的综测排名里加分。
特别注意,学弟学妹们想通过竞赛加分或者竞赛保研的话,一定要注意所参加竞赛的类别,有的竞赛学校是不承认的。
以我们医学专科学校为例,学校承认的加分竞赛类别很少,只有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这几项比赛是可以加分的。
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大二开学之前我给自己每个阶段规划了一下,比如在10月份计划参加校内举办的“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大赛,争取有机会被选到省里进行决赛;或者是在11月份之后就少参加点活动,开始着手复习专业课,努力把大二学年的专业成绩往上提一点......
回想当时那段时期,我感到非常的充实,因为我干每件事情都是有计划的,我所做的事也都是为我最终的目标而努力的,稳扎稳打的,非常有动力和信心。
这一学期的收获也成为我保研路上的转折点,让我更加坚定信心去追寻心中那个目标。
大二学年我的专业成绩火箭般上升,年级排名5/387,同时在10月份的省级“外研社”杯竞赛中获得了安徽省的三等奖,也获得了不少校内比赛的奖项。
这些小小的成绩给我带来了巨大的信心,我清晰地认识到“越努力,越幸运”这个道理。
延续了大二提前规划的习惯,我进入了大三,这一学年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专业成绩不能退步,重点准备同年5月份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和七月份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大三期间我也完成了自己短期内的目标,专业成绩比大二阶段进步了两名(3/387),同时认真准备了一个月,在5月份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取得国家级二等奖的成绩,并在第四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校级三等奖的成绩。
至此,我在大三下成绩出来后询问辅导员自己前三年的专业成绩排名,并为自己重新定了位,专业课成绩加上竞赛加分和班委任职加分,我的保研成绩应该处于保研边缘位置。
这就意味着,大四阶段的成绩将是我能否成功保研的关键。这个时候保研排名内的同学们都很谨慎,担心稍有不慎自己就从保研排名内掉了出去。
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大四阶段,为了提高自己保研成功的概率,除了认真学习专业课以外,我开始有计划地训练自己的面试技巧,向有经验的学长学姐询问面试的流程、题型,平时多积累素材做好准备,希望在之后的校内推免面试中能够拿到不错的成绩。
最终我的大四学年的专业课成绩排名为1/387,真正实现了从百名到第一名的跨越。
至此,保研的形式逐渐明朗,排名靠前、有竞赛、有加分项,这在保研竞争中相对就比较具备优势了。
今年由于疫情,我们学校取消了线下面试的环节,直接由专业成绩*70%+综合成绩*30%判定最终的保研排名。
最终我们年级一共15个同学被保研,由于自己加分项比较多,所以排在了综合测评的第一名。
有三名同学的专业成绩排在50名左右,但最终因为有发表论文的加分,最终也拿到了推免名额。
相反,有一名排名第十的同学,因为平时只注重学习而不参加任何的活动,所以与保研失之交臂。
划重点:了解学习的推免政策真的非常重要!一定要根据政策的方向去做努力,这样才能少走弯路!
学姐写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各位学弟学妹一个道理:当别人说你不行的时候,只是他们不了解你和你的能力,但是你自己不能轻言放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这些小努力将会造就最后的成功。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为了每一次的小努力,都能有回响,也为了每一个人的小梦想,都能有可靠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