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参知政事并非一种固定官职,而是唐宋时期的临时职衔,中低级官员可凭此职衔行宰相权。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为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在与宰相议事的最高政务会议政事堂上,经常给其他非宰相但比较能干的官员加封诸如参知政事、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等职衔后让他们也参加会议,共议国政。
太宗之后的唐代皇帝都采用了这个办法,乃至到唐高宗之后,原本是宰相的三省长官都先后被排挤出了政事堂,只剩下这些顶着临时头衔的宰相们执掌唐王朝的最高政治。
如此,可以说唐朝在很长的时间里是没有宰相的。
就参知政事而言,其又简称为“参政”,行使副宰相之职,唐中叶以后废去。
宋代沿用了唐代政事堂制度,开始同样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后,参知政事的职权、礼仪开始和宰相差不多。宰相出缺时,其代行宰相之职。
北宋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因为正规的宰相经常空缺,因此参知政事往往是北宋事实上的宰相。南宋时,参知政事和门下、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以及枢密使、副使,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等,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相当于常务副宰相。
元、明时参知政事只是一个中级官员,清不设此职。
2
参知政事的起源
参知政事在唐朝首先设置,起初并非正式官位,而是三省长官以外的官员,加上此头衔(或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的头衔),即可以进入政事堂议事,等于成为宰相群的一员。唐朝时,尚书省只是政策的执行机关,没有决策权,尚书省长官的宰相身份一向有些勉强。唐高宗后尚书仆射同样须加封封号才能参加会议,玄宗后尚书仆射再未被加封此封号,从此被排斥在政事堂之外。唐代后期中书令侍中也逐渐被排斥在政事堂之外,皇权变大,相权变小。
北宋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议事办公处,宋太祖为分割宰相权力,于乾德二年(964年)设参知政事,原不知印,不升政事堂,为宰相的副职。开宝六年(973年)始升政事堂议政,至道元年(995年)又命与宰相轮班知印,至此以后参知政事的实际权力、礼遇大致等于宰相。
参知政事的发展历程
● 唐朝时期:唐贞观年间,唐太宗为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在与宰相议事的最高政务会议政事堂上经常给其他非宰相但比较能干的官员加封诸如参知政事、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等职衔后让他们也参加会议共议国政。太宗之后的唐代皇帝都采用了这个办法。直至唐高宗之后,原本是宰相的三省长官都先后被排挤出了政事堂,只剩下这些顶着临时头衔的宰相们执掌唐王朝的最高政治。唐中叶以后,参知政事这一职衔被废去。
● 宋朝时期:宋代沿用了唐代政事堂制度,开始同样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后,参知政事的职权礼仪开始和宰相差不多,宰相出缺时其代行宰相之职。北宋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因为正规的宰相经常空缺,因此参知政事往往是北宋事实上的宰相。南宋时参知政事和门下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以及枢密使、副使、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等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相当于常务副宰相。
● 元朝时期:元明时参知政事只是一个中级官员。
● 清朝时期:清不设此职
参知政事的职责
● 参与朝廷的重要决策:与其他官员共同商议国家大事,提供意见和建议。
● 协助宰相处理政务:分担宰相的部分工作,协助处理各类政务。
● 监督官员:对其他官员的工作进行监督,确保他们履行职责。
● 参与朝廷会议:参加朝廷的各种会议,参与决策过程。
● 处理文书:审核、签署各类文件和奏章。
● 协调各部门工作: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确保朝廷政令的顺利实施。
● 提供政策建议:根据时事和国家需要,提出政策建议。
● 维护朝廷秩序:参与维护朝廷的秩序和稳定。
● 代表朝廷与地方交流:与地方官员沟通,了解地方情况,传达朝廷旨意。
● 培养和选拔人才:参与官员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3
参知政事的影响力
1、分散相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宰相的权力,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2、参与决策:作为朝廷的重要官员,参与国家重要决策,对政治决策产生影响。
3、分担政务:协助宰相处理大量政务,提高朝廷的行政效率。
4、培养人才:为官员提供晋升途径和锻炼机会,培养了一批有能力的官员。
5、政策推动:在一些时期,参知政事积极推动改革和政策实施,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6、政治平衡:在朝廷中形成一定的权力平衡,避免权力过于集中。
7、社会稳定:通过参与政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
8、政治传承: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官职设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参知政事的代表人物
1、范仲淹: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宋仁宗庆历年间担任参知政事,主持了“庆历新政”,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旨在限制冗官,提高官僚机构的效率,并改革科举制度,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
2、欧阳修: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曾在宋仁宗至和、嘉祐年间担任参知政事,积极参与了当时的政治改革,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改革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他曾在宋神宗熙宁年间担任参知政事,推行了一系列变法措施,被称为“王安石变法”。他的变法旨在解决北宋时期面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包括富国强兵、改革科举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