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同学又升职了;二姨家三舅姥爷的四孙子高考考了个状元;以前的同事赚大钱了....
很多人都有一个感慨:似乎好事都是别人家的,自己怎么就没有那个命啊!
真的只是命吗?看他人成功的同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不可以是自己呢?
中文的造字很有意思,怂字怎么写?从心,遵从你的内心,就是怂。你觉得王健林好牛掰,他5点钟去北京万达上班了,你还在呼呼大睡,说不得还在做着什么美梦;中午12点,很多职业精英还在开会、见客户,你正在恨不得把眼前的盘子给舔得干干净净,毕竟最近二师兄涨价了嘛,不能浪费;晚上11点,别人在做一天的总结,在看书做笔记,在学习技能,你嘴里喊着要睡了,马上就要睡了,手里拿着手机刷着微博、抖音、朋友圈。
那么亲爱的朋友,以上你中了几个呢?
很多时候,人的无奈、痛苦、挣扎和焦虑、彷徨,那些迷茫、裹足不前,其实根本上的原因是太顺应人性。
其实人的一生就像爬山,往上爬就是“逆袭”,这其实是逆人性而为的,在一路攀爬的过程,你一直要对抗着“重力”(家庭、身边人对你的不理解、泼冷水),还有时刻注意着路上满布的“荆棘”(做事就会遇见一个个问题),甚至还有冷不丁钻出来的“毒蛇”(难免有遇到坏人的时候),沮丧、痛苦、焦虑、挣扎,都会伴随着这些而来;
而往下走呢?沿着惯性,你甚至不用使啥力气,为什么很多人宁愿忍受贫穷和困顿都不愿意改变??因为忍受它们不费力啊,而想要改变,需要付出太多了。
讲到这里,好像这人生是不是未免也太悲催了点?好在任何事情都是有捷径的,人生也是如此。
首先,what? 这条捷径是什么?
就是“对标”。
问自己两个问题: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有一个词叫“向死而生”,这在很多企业管理的高阶课里都会讲到,意思是你这个人生临终想怎么个死法?当然了,我国最高规格的肯定是八宝山了。那,我们其实拆开来就是上面两个问题。也就是你想成为什么人?过什么样的生活?
那么这个很抽象啊,很不好理解啊,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没关系,大力出奇迹,我们核聚老师有绝招---对标。
接着,就是why?为什么要对标?
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语文课本上的一些前贤的智慧箴言,往往被我们当成了写信、写qq空间、写微信朋友圈,用来增加自己逼格的装饰物,就像展览馆里的陈列,精致却没有生机。
如“见贤思齐”、“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等,这些,我们就是那个可笑的“买椟还珠”、“刻舟求剑”的“愚笨之人”
“见贤”就是找到那个你很想成为的人;“思齐”你想向你的榜样看齐,那发个朋友圈获得几个赞,发个文章自嗨一下,最终你还是你,你需要做的是详细地去研究你的榜样,去找你所能找到的对方的所有详细的资料,这些是要能指导你切切实实去操作的。
那我们就明白了,对标是为了寻找达成目标的捷径,明确一个具体的目标,一条清晰的路径。
最后,how?对标了,就完了吗?我们具体该如何去做呢?
我们就要探究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学是模仿,习是练习,那么学习的本质=模仿+反复练习。模仿就是对标你的榜样,反复练习就是高标准地去刻意练习。
开头我们提到,好像成功都是别人家的,那么通过这个方法,挖掘对标对象背后的力量,分解成具体可操作的行动,深度模仿,大量地去刻意练习,你也可以成为别人眼中的“那些命好的其他人”、“那些有大本事的人”。
沃伦·巴菲特,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的午餐拍卖,19年翻182倍,如今已经高达3000多万了,美金。
其实一开始,巴菲特的投资也是很平庸,甚至可以说是糟糕,后来他读到一本书,这本书叫《聪明的投资者》,作者格雷厄姆,犹太裔美国人,“财务分析之父”,巴菲特就大量地去研究格雷厄姆,深度模仿,甚至到了什么地步呢?? 有些格雷厄姆总结出来的投资理念,巴菲特他比格雷厄姆本人还要熟悉,真的是内化为自己的成长养分。
巴菲特说过,对刚起步的投资人,就应该去寻找被证明长期有效的方法,然后依样画葫芦就好,但是让人很吃惊的事实是,这样做的人呢,很少很少,出乎意料的少。
那么,即使你是做其他工作,或者是还在学业,甚至你羡慕周围那个特别有气场、气质卓绝的人也好,都可以通过“对标”来实现。
好,那么记住一个方法---对标,记住一个公式---学习本质=模仿+反复练习,让我们能通过模仿榜样,然后高标准严要求地刻意练习,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