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在《论语·学而第一》中,子贡曾经为孔子“画”过一幅肖像,在子贡眼中,孔子是“温、良、恭、俭、让”的,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尤其是像孔子这样的大成至圣先师。
《论语·八佾第三》所收,基本都围绕一个核心命题——文化。一向“温、良、恭、俭、让”的孔子,不会突然换了一个面孔,变得像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那样,用拐棍敲着地,跳脚骂“一代不如一代”。
为什么孔子对于季氏以八佾舞于庭之事,能说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爆发之言呢?
一、回到相应的文化背景理解孔子
孔子作为春秋以前文化的集大成者,编纂了今天中国人能看到的全部早期经典。他老人家以“述而不作”的态度,严谨、认真的梳理了春秋以前的全部文字作品。《诗经》、《礼记》、《尚书》、《春秋》、《易经》五部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经典全部出自他老人家之手。他一方面成为文化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成为历史发展的风向标。
作为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深信“礼”是上古先民对于天地自然秩序在人类社会层面的精当设计。只有遵循“礼”,发展“礼”,人类社会才会如天地自然一般竟然有序,才会真生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深度和谐。作为历史发展的风向标,孔子深度研究了夏礼、殷礼和周礼,清楚明白地意识到对于“礼”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唯一主线。抛弃了对于“礼”的遵循和发展,就抛弃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正因为如此,孔子在学而和为政篇中,都在强调“礼”。“礼”是贯穿孔子全部思想的根本主线之一。
《论语·八佾第三》本质上是孔子教学的另一个关键主题。“学而第一”讲得是为学,“为政第二”讲得是为政,“八佾第三”讲得是文化传承。
“八佾”,祭祀后舞蹈的规格,“佾”,行列。钱穆先生认为,古人舞蹈以把人为一列,天子八佾,舞蹈规模为六十四人,诸侯用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依照规制,季氏作为鲁候的大夫,应该用四佾。
“庭”,指庭院。古人开辟宅邸,会先设宗庙,次设宅邸庭院。祭祀先祖的时候,先在宗庙中祭祀,然后在庭院中宴请参与助祭的宾客。古人祭祀先祖,有“崇德报恩”之意,祭祀后的宴请有彰显功德之意。
季氏以八佾舞于庭,一则篡越了大夫的本分,以天子才能欣赏的八佾之舞在自己的庭院中示人,有明显的越位嫌疑。试想,季氏的国君鲁候才能使用六佾之舞,作为鲁的大夫,季氏使用八佾之舞,一则不把自己的君王鲁候放在眼里,二则有与周天子作比的嫌疑。二则“舞于庭”本身,是一种间接得武力炫耀。冷兵器时代,任何武力冲突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因此,除非有太明显的优势,很少会有人主动挑起战端。音乐、舞蹈、会盟都是彰显武力的方式。季氏以八佾之舞,向宾朋,甚至是向鲁人展示自己的权势,作为鲁的权臣,本身就有威慑众人的意味,全然没有把其他家族和鲁候放在眼里。
二、向内求得孔子在说什么